全球第四大车企,这头看似庞大的猛兽,怎么突然之间就一跤摔得人仰马翻?
Stellantis,掌管着14个品牌,年销量也是让不少同业羡慕嫉妒恨。
可等到财报揭晓的那一刻,市场一下子炸了锅。
半年亏损将近190亿人民币,净利润直接由正变负,全程无缓冲,是不是有点太刺激?
有时候,企业给人的感觉就像考试前的学霸,平常张扬着一副“我全都懂”的姿态,结果被一道终极考题一锤子打懵。
但Stellantis这回不是小失误,是卷子的分数彻底跌穿地板。
你说,这到底是哪根神经没藏好,被市场爆了一下?
大家都在猜,14个品牌、全球前四、销量兜里鼓鼓,怎么亏成这样?
难道汽车圈的“人多力量大”这句话,到了Stellantis就彻底失效了?
说起来,Stellantis的家底的确厚实。
玛莎拉蒂、Jeep、标致、雪铁龙、道奇、阿尔法罗密欧这些名字随便抛一个,也能在朋友圈里唬人一阵。
集团这14位大哥大姐,既有豪车也有平民座驾,类型多样,阵容气派。
这一切都源于PSA和FCA的世纪联姻。
本来谁都想抱个金娃娃下车,可事实并不按剧本走。
高光时刻转瞬即逝,变成了14个品牌扯着集团的大袍子往前蹭,谁都想分一杯羹。
但问题是,市场不像家长,谁都给口饭吃,资源有限,结果众星拱月变成了众星抢月。
多品牌战略听起来牛气冲天,实际操作起来却是一地鸡毛。
每摊子都要投钱,每品牌都要养着,结果研发资金被稀释、战略方向没法集中,家家喝稀饭,还互相瞪眼。
大家都以为品牌多能撑起护城河,没想到却变成水管子,哗啦啦往外漏油。
细看Stellantis的业绩,虽然整个2024年卖了554万台车,但营收却掉了17%,净利润更是直接腰斩,剩下不到去年三分之一。
扛了这么多年,突然一夜亏了190亿,不夸张地说,这真是车企圈子的“黑天鹅”。
更让人扎心的是,每次财报出来,都会把关税、汇率、宏观环境翻出来说事儿。
但你细品,把锅甩给“外部环境”,有种“这不是我的错,是天不顺”的既视感。
可偏偏,市场不会同情。
同样的赚钱气氛里,丰田大众都笑嘻嘻,比亚迪还咧嘴给你比个剪刀手,Stellantis呢?只能拉下脸色装镇定。
其实衰败不是一天造成的,裂缝早就悄悄爬满了“巨舰”的船身。
北美原来是Stellantis的金库,凭着Jeep和道奇的牌子,在美帝混得风生水起。
但这两年,消费者不买账了。
通胀来敲门,大家钱包都捂得更紧了,品牌定价又没跟市场对齐,需要的车卖不动,手续费又被税收吃掉一大块,利润直线跳水。
一边是美遭遇滑铁卢,另一边欧洲也没能稳住阵脚。
今年第二季度,欧洲销量又缩水6%。
原来的“家门口”都开始不待见,Stellantis的马步有点站不住了。
至于中国,哎哟,那就更别提了。
广汽菲克退出后集团在国内的存在感几乎为零,剩下的神龙汽车苦苦支撑,边缘到连存在感都快没了。
有网友调侃,现在提起Stellantis在中国市场,像在讲神话故事——传说有这么一家集团,偶尔出现在新闻上,但实际销量跟“隐身”无异。
而要说车圈的主旋律,新能源当之无愧。
从比亚迪到特斯拉,到处都在拉电能的高压线。
大众、丰田也不甘后人,不停发布新产品,生怕被电动浪潮甩出大队伍。
Stellantis呢,似乎还在手动档挂挡,燃油车依然挂在门口当招牌。
Jeep的Avenger EV、标致e-3008,外面看着时髦,推出来也算凑数,但市场反应基本“泼凉水”。
连集团自己都嫌产品不给力,市场无感,销量无力。
都2025年了,还拿着燃油车做护身符,仿佛在跟潮流说:“我这老伙计还不错,要不再撑会儿。”
但现实很残酷,消费者都在冲电桩,没人再对油箱有眷恋。
更难受的是管理层的反反复复。
CEO说换就换,去年崔唐唯实走人,今年6月Filosa新官上任,大家满怀期待能来点新气象。
现实呢?
光靠换队长没用,整条船都在慢动作,战略反应比别人慢,钱撒得太广,每个品牌都要管,每条业务都想撑。
肩膀越来越重,步伐却越来越拖。
形象地说,就像一个老母鸡,孩子窝里一堆蛋,每个都不想落下,结果谁都没孵出来。
此刻问题很现实:关税涨了、汇率蹦迪、全球市场也在打摆子,但其他车企咋没跟着亏?
不是说市场差大家都倒霉吗?
怎么人家丰田、比亚迪、高高在上,Stellantis却陷入泥潭?
所以归根结底,自己慢半拍,掉队了呗。
人家在干新能源大跃进,Stellantis还在后院下棋围棋。
肯定赶不上趟,还想扳回一城,这可不是拍脑门就能改命。
当初集团成立那会,所有人都以为强强联合能横扫一切。
现实是,14个品牌各自为政,资源分散,技术没做出突破,战略一锅粥。
一边喊着要做世界级巨头,一边被现实拖成“大而亏”。
“规模护城河”变“规模陷阱”,这滋味,想必只有Stellantis自己最懂。
资本市场也不是吃素的。
半年巨亏190亿,从“红”变“黑”,不仅仅是财报难看,更像是股东们给的重重一棍。
你说靠卖点燃油车拖一拖?
再裁员节流“省点花”?
这只能暂时止痛,没办法续命。
真正该做什么?
答案也简单:玩命干新能源、智能化。
砍掉那些僵尸品牌,集中资源,甭管疼不疼,得快刀斩乱麻。
但接下来Filosa老兄有没有魄力?
没人敢打包票,毕竟掀桌子不是所有人都干得来。
堵上全部家当也未必能扭转战局。
老实说,这一幕让人想到当年的诺基亚。
品牌多、市场大、市占率高,看起来没毛病,可推陈出新一慢,就被技术浪潮一脚踹下神坛。
新能源时代什么最金贵?
不是你家有多少台老车,而是有没有核心技术,有没有能抓住风口的策略。
Stellantis还幻想着“大而全”护身,实际上14个品牌俨然14个沙袋,把自己绑得死死的。
摔起来比轻装上阵还疼,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造车这行,谁都别想偷懒。
过去你可以靠老品牌、靠市场积累、靠规模经济活得还不错。
现在,不会玩新技术、不懂智能生态,消费者分分钟转身走人。
Stellantis捧着多品牌矩阵自我感动,但市场没空陪你玩情怀。
一波电动化浪潮没法跳上来,只能被冲在沙滩上当化石。
答案还悬着:集团能不能抓住最后的救命绳,熬过这场电动化洗牌?
亏本只是开始,后来是不是还要再跌一次?
还是有一天会沦为市场淘汰的边缘角色?
没人能打保票,现在一切都挂在问号之上。
谁说巨头就一定能稳住,关键还是得看你能不能玩转技术、速度、生态圈。
其实整个汽车圈都在看戏,也在掂量自己的步调。
Stellantis这船已经漏水,你觉得它还救得回来吗?
要不要断腕止损,甩掉负担和旧包袱?
给点狠话,市场是不是还给机会?
那你以为Stellantis能翻盘,还是说真的会凉凉?
你怎么看这场全球车企的“洗牌大战”——是电动化正酣,还是规模神话落幕?
留言区等你来辩!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