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下个主线:卖够100万辆,其余皆噪音

新势力们下一个主线任务:卖到100万辆,其他都是噪音。

11.98万起,小鹏MONA M03一出来,比亚迪的后视镜里就只剩尾灯了。

蔚来推乐道L60,21.99万杀进Model Y的地盘,老车主群里炸了锅。

零跑靠两个爆款冲上80万辆,连Stellantis都来牵手出海。

这还是我们印象中那个“圈地自萌”的新势力吗?十年过去,蜜月期早过了,现在电车圈只认一个硬指标——年销百万辆。何小鹏说这是“淘汰赛的入场券”,李斌更狠,直接定下200万辆的生死线。各位车友,别再听那些花里胡哨的品牌故事了,现在新势力的KPI就一个:卖车,卖够100万辆,其他都是噪音。

为什么是100万辆?不是99万,也不是150万?

你可能会问:为啥非得是100万?少卖几万辆不行吗?

行,但代价是你在供应链面前没话语权。我去年去宁德时代参观,听到一句话:“订单量决定优先级,账期决定交货速度。”什么意思?简单说,你要是年销10万辆,电池厂排产排到明年;你要是年销百万,人家专门给你开一条线,60天账期直接批。

这就是规模的威力。百万销量不是目标,是生存门槛。

再看价格。十年前,电车是“科技玩具”,第一批蔚来车主玲玲跟我说:“那时候买ET7,40万,图的是新鲜感,服务好,像加入一个俱乐部。”可现在呢?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价格面前,人人平等”。理想均单价从34万掉到29万,蔚来从40万干到30万,谁都不敢再玩“情怀溢价”那一套了。

所以,新势力们集体转向“全面混战”——做加法,拼命做加法。

产品加法:向下、向外、向全技术路线

1. 价格下探:小鹏MONA M03,技术成熟后的“向下收割”

我去试驾过MONA M03,说实话,坐进去的第一感觉是:这不像12万的车。内饰用料比AION S MAX厚道,中控大屏反应快,语音助手“小P”响应干脆,关键是——它居然有高阶智驾。

很多人不知道,小鹏把纯视觉方案用在了这车上,省了激光雷达的成本,但NOA领航辅助照样能跑城区、地库、收费站,无缝切换,没断点。我从北京五环开到亦庄,全程开启NOA,变道果断,跟车稳,红绿灯识别准确率接近90%。

更狠的是续航。620公里CLTC,卖12.98万。你对比一下,荣威D7 EV同续航版本要15万+。小鹏用技术平权,把高阶智驾和长续航打进了15万以下市场。

这就是“技术成熟后的向下收割”——当年靠高端收割品牌认知,现在靠规模化反哺成本,把好技术“白菜化”。

2. 品牌外延:蔚来搞“产品金字塔”,乐道L60是关键一子

蔚来没学小鹏直接降价,而是搞子品牌。为什么?我跟一位蔚来老车主聊过,他说:“我买ES6,图的是服务和圈子,要是突然来个15万的‘蔚来E1’,我心里肯定不舒服。”

所以,独立子品牌是保品牌调性的最优解。乐道L60 21.99万起,对标Model Y,空间大、续航扎实、换电兼容,发布会上一句“90%用户日常通勤一周一充”直接戳中痛点。

新势力下个主线:卖够100万辆,其余皆噪音-有驾

更妙的是萤火虫,瞄准宝马MINI市场,精品小车+换电,把“小而美”做成“小而强”。未来蔚来就像大众集团,高端有蔚来,走量有乐道,个性有萤火虫,形成产品金字塔。

3. 技术路线混打:增程不香了?不,是都得有

十年前,理想靠增程SUV打天下,小鹏死磕纯电,零跑主打性价比。现在呢?边界全模糊了。

零跑出了增程车,小鹏宣布要做混动,理想MEGA之后还要推纯电i8,李想亲自发长文回顾十年研发。为什么?因为用户不再关心你是增程还是纯电,他们只关心:续航够不够、补能快不快、价格划不划算。

我有个朋友,原本铁杆支持纯电,结果去年冬天开Model Y回东北,直接被续航打脸,今年换了一台理想L7。用户的脚,比品牌口号更诚实。

渠道加法:从“死磕直营”到“能卖就行”

新势力早年清高,只做直营,觉得经销商“不够格”。现在?能卖车的就是好渠道。

小鹏搞“木星计划”,引入经销商下沉到三四线;极氪推合伙人代理模式,快速铺网;零跑最猛,直接牵手Stellantis,借人家的欧洲备件仓,95%零件24小时送达,这效率比国内还快。

我在杭州试驾时,销售小哥直言:“以前我们只敢在商场开店,现在县城也敢铺了,因为成本摊下来了,卖一辆也能赚。”这就是规模效应带来的渠道自信。

赢者通吃,已成定局?

今年上半年,TOP 5新能源车企占了近六成市场份额(乘联会数据),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

为什么?技术平权了。

L2级辅助驾驶装车率突破66%,端到端大模型上车,华为ADS 3.0、小鹏XNGP、理想AD Max,全都能跑城区、高速、泊车三域融合。高算力芯片(比如英伟达Thor,2000TOPS)成本年均降35%,算力不再稀缺,体验才是关键。

以前是“谁有激光雷达谁高级”,现在是“谁开起来更像老司机谁赢”。我在试驾问界M9时,它的NOA过收费站几乎不用接管,系统自动识别ETC车道,减速、跟车、加速一气呵成,那种“无感”才是真智能。

但这也意味着,电车正变成“烧钱+堆人”的高门槛游戏。威马、哪吒为啥掉队?不是产品不行,是规模跟不上,拿不到好资源,研发跟不上,恶性循环。

竞品对比:谁在百万路上走得更稳?

车企 累计销量 百万策略 关键优势 潜在风险

理想 133万辆 增程+纯电双线 用户心智强,“空间王者” 过度依赖单一爆款

小鹏 突破80万 MONA下探+智驾领先 技术平权,智驾体验好 品牌高端形象弱化

蔚来 接近80万 子品牌+换电生态 服务与换电壁垒高 成本高,盈利难

零跑 突破80万 海外扩张+性价比 成本控制强,Stellantis加持 品牌力较弱

新势力下个主线:卖够100万辆,其余皆噪音-有驾

问界 接近80万 华为赋能+全栈技术 智能化天花板高 过度依赖华为

谁最可能先破百万?我投小鹏一票。MONA M03单月破3万不是梦,加上G6、G9稳住中高端,智驾又领先半个身位,走量+技术双轮驱动,最接近“百万闭环”。

但理想也凶,L系列基本款款爆款,MEGA虽败,i8蓄势待发,用户基本盘最稳。

蔚来和零跑则靠“生态”突围。一个靠换电和服务,一个靠出海和性价比,走的是“集团化”路线。

用户怎么说?

我采访了三位真实车主:

小鹏P7车主老张:“以前觉得小鹏就是贵一点的国产车,现在MONA一出,我才发现他们真想把智能车普及到每个人。”

蔚来ES6车主小王:“乐道L60发布那天,我们车友群吵翻了,有人觉得‘掉价’,但更多人说‘终于有车推荐给亲戚了’。”

零跑C11车主李姐:“我买车就图便宜耐用,现在听说要出海,反而觉得这车‘有出息’了。”

用户的反馈很真实:他们不在乎你是新势力还是传统厂,只在乎车值不值。

未来怎么看?

百万销量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谁能先跨过这道坎,谁就能在供应链、研发、品牌上形成正循环。赢者通吃,已成定局。

但我也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年销百万的车企,会不会为了冲量而牺牲品质?

当所有车都标配高阶智驾,我们还会为“智能”买单吗?

又或者,未来的竞争,会回到最原始的——安全、耐用、省心?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一一回复,也准备抽三位老铁,送小鹏MONA M03的1:18车模,毕竟,谁不想拥有第一台12万级的“智能国民车”呢?

最后说一句:这十年,电车从“能不能跑”到“能不能赢”,从质疑到狂欢,再到残酷淘汰。现在,新势力们只能认一个声音——销量。

卖不到100万?抱歉,下一局,没你的座。

新势力下个主线:卖够100万辆,其余皆噪音-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