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头顶那串巨大的发光汉字,你也许很难第一时间分辨,身处的究竟是一家汽车展厅,还是一座动线精密的“大型社交场景体验馆”。玻璃幕墙之下,咖啡机低声嘶哑,试驾区的白色电动车静静矗立,仿佛下一秒就能咬上一口人间烟火。
这种场景对于湖南人来说多少有些陌生。过去人们对于汽车4S店的传统印象,还停留在“售后维修区油污不散、展车玻璃一尘不染、销售员永远眉欢眼笑”的流水线景象。而在今天这家“鸿蒙智行中南店”,我看到的是——客人窝在软绸沙发上讨论车灯造型,销售专员一边递咖啡一边演示智能座舱,孩子们在落地窗旁攀比着谁的科幻用语更潮……
1万平方米的使用空间、三层立体分区、液冷超充站、高档家具、智能交互屏……在行业里混久了,看多了灶台冒油烟式的低配门店,再见这种动线精细到每一步都像剧本写好的体验馆,只能感叹智能出行的“选手们”终于懂得了做场景的门道。一台车,卖的早已不是“车”。
事件其实很简单:华为牵头的一系列鸿蒙智行新车型,在长沙最大的授权服务中心落地,外加一整套一站式智能出行解决方案。“科技+服务+场景整合”,这种打法的确够职业,甚至带点老上海百货公司的精锐气息。用行话说,华为智行中南店的开业,是“本地市场试探、品牌体验升级、潜客沉浸引导”三板斧快速下场一个典型案例。
从“豪华汽车标准”到“智慧出行体验”,如果说外行看热闹,业内人在关心的则是另外两点:一,动线和空间设计能不能带动用户沉浸感——说白了,是不是光有噱头,最后还是买车送茶叶蛋。二,智能交互系统和售后流程,真有那么丝滑吗?很多做过汽车一线服务的人都知道,能开十台试驾,照样会有九台在售后等配件——高科技外衣下的小瑕疵总能钻出来。
我个人的看法,鸿蒙智行把“科技+体验”的路子贯彻得极致。比如尊界S800、享界S9、智界R7,舆论喜欢把它们和“未来出行”、“智能驾驶”几个字画等号。我倒觉得,这更多是商业纪律下对“新用户焦虑”的专业回应——现在的客户并非“不懂车”,而是“需求边界越来越模糊”。有人买车为了炫技,讲究AI对讲和座舱氛围灯;有人要的是家庭空间、安全感;还有人只在意售后,两年一次简单保养,别找麻烦。但归根结底,谁也拿不准五年以后手机APP能不能给汽车“在线看病”。
所以,行业拼得不再是谁能给出更夸张的数据,而是谁能让用户感觉一切尽在掌控:从卖场氛围感、试驾舒适性、配件保障,到售后反应速度、智能操作门槛。坦白说,任何“全能中心”都像一台缝了太多补丁的软件——只要有了用户,各方需求就会“自动冒出来”。开业首日的热闹能持续多久?定制服务能否抵抗设备老化和人员流转的现实?这是商业文明和中国式人情世故来回拉扯的地方。
故事不是没讲完的章节——新零售玩法和消费者的“猎奇”心理,总有一方不肯服输。老板们喜欢说“生态”二字,工程师更想谈“系统稳定”,财务部不紧不慢盘着账,而一旁的用户,手捧咖啡,嘴里吐槽起车价和交付期,骨子里其实和我一样——更关心这场舞台剧究竟能持续多久。
有一说一,身为常年跟车打交道的老油条,看多了“高科技体验店”三月一改主题、半年一换LOGO,且不敢轻言草率定论。但如此大手笔的空间改造和流程升级,至少说明一个现实:再纯粹的“机械主义”,终究扛不过人对温度、对戏剧感场域的渴望。智能化的确很性感,但在维修工蹲地上换一只轮胎、客服因网络掉线手忙脚乱时,一切浪漫滤镜都会破碎成世俗的柴米油盐。
吐槽完,还是得承认——“鸿蒙智行中南店”这样的存在,是行业水位线的又一次拔高。市场越卷,模式越新,留给从业者自嘲的空间却越来越小:你可以不喜欢智能、厌恶体验官,但你必须走在浪潮里,否则只会被大部队“体验升级”甩在后面。毕竟自动驾驶还在PPT里,洗车、续保这类老活还是要人干。
至于某些爱动脑筋的同行,喜欢问“智能体验加咖啡区,真能留住客户心吗?”其实比起答案,我更关心:等这批玩出“智慧感”的店都遍地开花,未来的售后技师,是不是还会允许手里沾泥、脸上带笑,还是都得先学一遍“如何用AI辅助解读客户表情”?
旧有门店和智能服务体验馆的融合,终究会演变成一场又一场新的心理攻防战。问题在于,你需要的是更智慧的出行,还是更舒坦的人情味?在这个新旧更迭的十字路口,答案一直在悄悄变化。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