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是不是都有这么一种感觉,一方面觉得周围的经济环境好像没那么火热,花钱都得盘算盘算,可另一方面,只要打开手机新闻,看到的汽车行业消息却是一片欣欣向荣,各大车企动不动就宣布九月、十月销量又大涨了,成绩单一个比一个亮眼。
这就让人心里犯嘀咕了,这到底是咱们的感觉出了错,还是这漂亮的销售数据里头,藏着什么我们普通人不知道的秘密?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看看这汽车销量节节攀升的背后,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其实,要看懂这背后的门道,咱们得先弄明白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我们平时理解的“销量”,就是车卖到了消费者手里,车开走了,钱付了,这算一笔买卖。
但在汽车行业的圈子里,车企公布的那个“销量”,很多时候指的并不是我们消费者买走的数量,而是它们卖给各地经销商的数量,行话叫“批发量”。
这就好比一个面包厂,它把一万个面包发货给了全国各地的超市,那它就可以在报表上写“今日销量一万个”。
可问题是,这一万个面包是不是真的都被顾客买回家了,还是大部分都静静地躺在超市的仓库里,这就没人知道了。
汽车行业也是同样的道理,车企为了完成自己的生产目标和销售任务,为了给股市和投资人一个漂亮的交代,会源源不断地把生产出来的新车,发往全国各地的4S店。
这些车从车企的大仓库,转移到了经销商的小仓库,在账面上,这就成了一笔“销量”。
那么,新的问题就来了,经销商难道不清楚自己的店里还有多少车没卖掉吗?
为什么还要硬着头皮不断地从厂家那里进货呢?
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有点无奈。
在过去,经销商卖车能赚取不错的差价,日子还算好过。
但现在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尤其这两年,“价格战”打得昏天黑地,很多车型卖一台车本身根本不赚钱,甚至还要亏本赚吆喝。
那经销商靠什么生存呢?
答案是车企的“返利”。
车企会给每个经销商定下非常具体且繁重的年度销售任务,比如一年必须卖掉一千台车。
只要你完成了这个任务,到了年底,车企就会给你一笔非常可观的奖金,这笔钱才是现在大多数经销商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他们的“命脉”。
为了拿到这笔钱,经销商就失去了和车企讨价还价的底气。
厂家要求你这个月进一百台车,哪怕你的仓库里已经停满了车,你也得咬着牙接收,因为一旦拒绝,就可能影响到你的年度任务完成度,那笔至关重要的返利可能就泡汤了。
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局面,车企掌握着主动权,经销商只能被动地承受这种“压库存”的行为。
口说无凭,我们来看看数据。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报告,今年9月份的“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系数”为1.35。
这个数字可能大家没什么概念,我们来解释一下。
国际上公认的一个标准是,这个系数在0.8到1.2之间,说明库存是比较健康的;一旦超过1.5,就意味着库存过高,经销商的经营压力和风险就非常大了。
虽然1.35这个数字还在警戒线以下,但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它的变化趋势,它比上个月和去年同期都在上升。
这就像一个人的体温,虽然还没到发高烧的程度,但一直在持续升高,这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说明压在经销商身上的库存大山,正在变得越来越沉重。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已经能看到不少关于经销商资金链断裂、退网甚至倒闭的新闻,这些倒下的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正在苦苦支撑的,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
如果说传统燃油车的库存压力还能靠时间慢慢消化,那么在新能源电车的领域,这种压力可以说是被几何级数放大了。
原因很简单,现在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像我们手里的智能手机了。
你想想,手机是不是一年一更新?
新技术层出不穷,新款一发布,去年的旧款价格立马就得跳水。
电动汽车也是如此,技术迭代的速度飞快,今年还是领先技术的800V高压平台、激光雷达,可能明年就成了行业标配。
车企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新车型推出的速度越来越快。
更致命的是,电动汽车领域的“价格战”比燃油车还要残酷。
今天这家宣布降价两万,明天那家可能直接优惠三万。
这对经销商来说简直是噩`梦。
试想一下,经销商花真金白银从厂家进了一批车,成本价是20万一辆,结果厂家突然宣布官方降价3万,那经销商仓库里的这批车瞬间就贬值了,卖也不是,不卖也不是,每一辆都意味着巨大的亏损。
这种快速迭代和频繁降价,让持有电动汽车库存变成了一场高风险的赌博。
与这种实际的库存压力相伴相生的,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已经被大家看成笑话的“订单注水”。
这几年,每当有新车发布,车企公布订单数量就成了一场“吹牛大赛”。
一开始还只是说“首日订单破万”,后来发展到“订单突破十万”,到了今年,甚至有车企敢喊出“订单数十万”的惊人数字。
如果我们做一个简单的统计,把今年以来各大车企发布的新车型订单数加在一起,会得出一个超过一亿辆的夸张数字。
这是什么概念?
我们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一年的总销量也就三千万辆左右。
全球所有国家加起来,一年卖掉的汽车也不过九千多万辆。
这意味着,光我们国内这些新车的所谓“订单”,就已经超过了全球一年的总销量,这显然是不符合常识的。
这种订单营销,虽然不像压库存那样直接给经销商带来资金压力,但它营造了一种虚假的繁荣景象,让整个行业都变得浮躁起来,似乎不报一个惊人的数字,就不好意思开发布会。
而这种浮躁的空气,最终还是会转化为生产和销售的压力,一层层地传导下去,最终还是压在了最末端的经销商身上。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也已经公开指出,行业内存在的“压库”和“返利拖欠”问题,正在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巨大损害,并呼吁不能以牺牲经销商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表面的增长。
这足以说明,问题已经严重到了需要被正视的程度。
那些看似光鲜的销量增长背后,是无数经销商在负重前行,他们的承受能力正在逼近极限。
一旦这根紧绷的弦被拉断,出现大规模的经销商倒闭潮,那么这股冲击波必将反噬整个汽车行业,届时,汽车销量的真实面貌也就会彻底暴露在所有人面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