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国际贸促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在2025汽车营销首脑风暴·登封论坛上的致辞】
近20年来,我们共同经历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和风细雨和惊涛骇浪,见证了中国汽车从蛰伏到崛起、从跟随到引领的历史性阶段。回望过去,面向未来,我想围绕“新周期下的中国汽车产业”,谈三点体会。
第一,要从“拐点”看清本质。
近20年来,中国汽车市场从年销不足600万辆,一路增长至年销突破3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从2011年的0.04%上升至2024年的40.9%,再到今年1-7月的45%;智能化上车率从2019年的3.3%上升至2024年55.7%,再到2025年1-4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77.8%;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燃油车一统天下到“油强电弱”、再到“电强油弱”;竞争主体也日益多元,自主、合资、新势力、跨国同场竞技。
从2009年跃居全球第一至今,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走过了16年的高位运行周期。但市场不是永动机。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进入负增长,随后的几年,增幅也大都在低位徘徊。如果说过去20年,我们靠的是“乘风破浪”,那么未来20年,则要学会“逆水行舟”。量的增长终会过去,建立在结构优化、技术自立、模式创新、品牌建设、体系能力打造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才是永续之道。
第二,要在“内卷”中守住底线。
持续多年的“内卷”让整个行业身心疲惫。在国家强力干预和引导下,情况似乎有所好转,但远未脱离危险境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6月,汽车行业利润率4.8%,相比2024年的4.3%有所进步,但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5.7%的平均水平,更是低于10年前汽车行业8.7%的利润率水平。
今年前7个月,降价车型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降价幅度并未收窄,“内卷”正在从直接转向隐形,比如采用金融手段、权益赠送、加量不加价的方式。从国内13家上市车企发布的上半年业绩预告看,八成乘用车企业预计净利润亏损。
市场可以竞争,但不能乱战。在应对内卷时一定要有底线意识:一是坚持质量与安全标准不动摇,守住法律法规底线;二是坚持诚信经营和契约精神,维护合作共赢的产业链关系,不搞夸大式宣传,不搞拉踩式营销,守住商业道德和价值观底线;三是拒绝低于成本价销售,拒绝透支式增长,守住可持续发展底线。
8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发布,显示出国家持续治理“内卷”的决心。但我认为,国家层面的引导只有转化成了广大车企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才会真正产生效果。
第三,要在“出海”中保持理性和建设性。
近年来,中国汽车出口持续高速增长,成为车企新的主战场。但我们要看到,出口增幅在逐年回落:2021年106%、2022年54%、2023年58%、2024年19%、今年1-7月12.8%,和国内市场增幅基本持平。伴随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持续上升、尤其是美国的关税霸权,出口的压力和不确定性还会继续增加。我们不能照搬国内打法,尤其不能将“内卷”带到海外市场。不理性的扩张不仅难以建立可持续竞争力,反而会透支品牌价值。
深耕出海,需要企业结合资源禀赋、技术特长和品牌定位,找到合适的节奏和侧重点。尤其要坚定与当地合作共赢、生态共生的理念,变产品出口为体系能力出口。我们要像珍惜第二生命一样珍惜海外市场,将其当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高地和品牌高地,而不是救命稻草甚至是“泄洪区”。
我们一定要明白:价格乱战≠价值创造,流量狂欢≠品牌资产,用户数据≠用户忠诚。汽车营销乱象的本质是同质化竞争下的集体焦虑。面对新的发展周期,我们一定要回归“价值为王”的本质,相信长期主义的力量。唯有如此,中国汽车才能真正走出“内卷”的迷雾,迈向“跃升”的坦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