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几个,咱们这些苦等小米SU7交付的准车主,最近心里是不是有点五味杂陈?
就像你排了仨小时队,终于吃上了那口心心念念的网红烤串,结果一扭头,发现老板正招呼自家亲戚,从后厨直接端出一大盆,还乐呵呵地说:“随便造,不要钱。”
你说你嘴里那串腰子,它还香吗?
没错,说的就是小米SU7展车员工内购这事儿。
八到九折,真金白银地砍价。
消息一出来,我仿佛能透过屏幕,看到那些为了一个优先提车码在各大APP上疯狂盖楼,每天刷八百遍交付进度的米粉们,脸上那叫一个精彩。
这事儿,杀伤力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几个月前,水立方那个晚上,雷军穿着他那身经典的行头,像个布道者一样,把小米SU7的故事讲得是荡气回肠。
底下掌声雷动,线上订单系统直接被挤到宕机。
27分钟破5万台,24小时大定88898台。
那会儿,谁抢到一台小米SU7,简直比摇中京牌还值得发朋友圈。
等待,成了一种甜蜜的考验,一种对“米粉”身份的终极加冕。
可现在呢?
同样是这批车,可能就是你在店里坐进去,手握方向盘,幻想自己是秋名山车神的那一台,转眼就成了别人的“内部福利”。
售价21.59万的标准版,打个八折,17万出头就开走。
省下来的四万多块,够你配齐一套小米全家桶,还能剩下点钱去趟新马泰。
这操作骚不骚?
太骚了。
站在小米的立场上,这简直是一套滴水不漏的组合拳。
汽车圈里,处理展车和试驾车,那都是常规操作。
这些车,虽然没上过牌,但被成千上万的人“盘”了几个月,里里外外难免有点痕迹。
直接当新车卖?
良心过不去。
公开打折卖?
那更不行,等于自己抽自己嘴巴,瞬间拉低品牌定位,首批原价提车的车主能把交付中心给掀了。
所以,内部消化,成了最优解。
一来,快速回笼资金,车这玩意儿,落地就折价,多放一天就多亏一天钱。
二来,这简直是史上最硬核的员工福利,比发多少年终奖都更能提升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可以预见,以后小米园区里,清一色的SU7,那画面,本身就是最牛的活广告。
员工开着自家的车满城跑,比请哪个明星代言都管用。
最关键的是,它还保全了面子。
对外,这叫“员工关怀”,不叫“降价促销”。
你看,我不是车卖不动了,我是在宠我的员工。
这手腕,高不高?
高,实在是高。
但是,这套看似完美的逻辑,真的就没一点缝隙吗?
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忽略了“人心”。
小米之所以是今天的小米,靠的难道仅仅是性价比和技术吗?
不,它靠的是那群从MIUI论坛时代就一路追随,把“为发烧而生”当成信仰的铁杆米粉。
这些人,是小米帝国的基石,是雷军最引以为傲的“朋友”。
对于这群“朋友”来说,小米SU7可能不只是一辆车,它是“年轻人的第一辆XX”这个梦想清单上的终极一环。
他们容忍漫长的等待,在网上跟各路“黑子”唇枪舌剑,用真金白银和宝贵的时间,为小米汽车的口碑筑起了一道护城河。
而这次的内购,就像在这条护城河上,悄悄开了一个只对“自家人”开放的闸口。
它在无形中传递了一个信号:同样是支持者,但我们之间,终究是有别的。
这种“内外有别”的感觉,最伤感情。
它会让那些最忠诚的粉丝,心里产生一丝凉意,一种“我终究是个外人”的疏离感。
说到底,汽车行业的水,比手机圈深得多。
小米带着互联网的打法冲进来,用流量和粉丝经济的玩法,确实创造了奇迹。
但传统行业里那些盘根错节的规则和人情世故,不是光靠“快”就能摆平的。
商业的算盘可以打得精明,但品牌的温度,却需要用真诚去维护。
这波员工福利,小米在财务报表上可能是赢了,但在某些老米粉的心里,那杆秤,可能悄悄地偏了一下。
所以,下回雷军再掏出个啥新玩意儿,你还会第一时间无脑冲吗?
还是会心里先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又成了那个排队三小时,只为看老板亲戚大快朵颐的“大冤种”?
这问题,可能比讨论海湾蓝还是雅灰色,要来得更扎心一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