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网约车司机明显减少了?司机都跑去做什么了?老司机道破玄机
嘿,老铁们,最近是不是感觉打车没以前那么方便了?刷了半天APP,要么没人接单,要么得加价,这搁以前可是不多见的。记得几年前,那会儿网约车真是火啊,大街小巷,红的蓝的,全是挂着平台牌子的车,司机师傅们那叫一个忙,感觉遍地是黄金。我也曾心动过,想着这不就是个“开着车就能赚钱”的美差嘛?门槛不高,时间自由,多好!可现在,这风向怎么就变了呢?路上的网约车是真真切切地变少了,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今天,我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大伙儿唠唠这行里的那些事儿。这行当,真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光鲜,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为啥司机们纷纷“退坑”,他们又都去哪儿了?
先说说,为啥这网约车司机是越来越少了?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僧多粥少,油费还贵”。刚开始那会儿,平台为了抢市场,那叫一个豪横,动不动就给司机发补贴、给乘客发优惠券,司机师傅们跑一天,油钱是真能赚回来,甚至还有不少富余。那时候,感觉只要肯干,月入过万不是梦。可好景不长,平台一旦站稳了脚跟,这些“糖衣炮弹”就开始撤了。补贴没了,奖励少了,司机的收入可不就“断崖式”下跌了?你以为这就完了?更头疼的是,油费蹭蹭往上涨,车子的保养、保险、折旧,哪一样不是钱? 算下来,跑一天车,可能一半以上的收入都贡献给了车子和平台。有网友调侃:“这哪是开车赚钱,这是开着车给加油站和保险公司打工啊!”这话听着扎心,但细品,还真有那么点道理。收入的不确定性,成了压垮司机们的最后一根稻草。高峰期订单扎堆,忙得连上厕所都得掐着点;一到饭点或者深夜,订单稀稀拉拉,空跑几十公里都接不到一单,这谁受得了?长此以往,身体累垮了不说,家里的老婆孩子也顾不上,这钱赚得,心里能踏实吗?
那么,这些“退坑”的司机们,都去哪儿了呢?总不能都回家种地了吧?嘿,你还别说,人家可没闲着,这行不通,咱就换条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嘛!我认识好几个老伙计,现在都转行去送快递、送外卖了。你可别小看这活儿,现在电商这么发达,物流配送的需求是真旺盛。而且,这活儿比开网约车灵活多了,时间、地点自己能做主,不用整天闷在驾驶室里。虽然风吹日晒的,但收入相对稳定,至少不用看平台脸色过日子,心里踏实。从“司机”到“骑手”,这身份一变,心态也跟着变了,至少不用再为那点抽成斤斤计较了。
还有些聪明的,瞅准了共享汽车的风口。现在不是流行电动汽车嘛,不少平台推出了共享汽车服务。这些老司机就琢磨着,与其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买辆电动车,加入共享车队。这样,工作时间完全自己说了算,想干就干,不想干就歇着,而且电动车的使用成本低,对环境也好,一举两得。虽然前期投入大点,但长远看,这自主权可比在网约车平台当“打工人”强多了。这不就是“与其租别人的车,不如开自己的店”嘛!当然,也有一部分老司机,兜兜转转,又回到了传统的出租车队伍里。你可能会问,出租车不是更老套吗?嘿,这你就不懂了。虽然出租车公司也要收“份子钱”,但至少订单稳定啊!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巡游出租车在机场、火车站这些地方,还是有天然优势的。而且,政府也在扶持传统出租车,给它们升级设备、接入平台,让它们也能在线接单。对于那些追求稳定、不想再折腾的司机来说,回到“体制内”,反而是个不错的选择。
说到这儿,我这个“老司机”也得掏心窝子说几句。平台的规则,那真是“变脸比翻书还快”。以前还能靠点“小聪明”多赚点,现在系统算法越来越智能,什么“高峰加价”、“冲单奖励”,玩得那叫一个溜,司机的那点收益,全在平台的算计之中。“平台规则的变化,是司机流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这话真不是我瞎说,圈里人都这么认为。再加上现在出门的选择太多了,地铁、公交、共享单车、电动滑板车,年轻人就爱玩这些新鲜玩意儿,既便宜又环保。网约车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司机的订单量自然就下来了。更长远地看,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我们头顶。谁也不知道哪天,路上跑的就全是无人驾驶的“铁盒子”了。到那时,我们这些靠方向盘吃饭的人,又该何去何从?所以,很多司机选择提前转行,也是未雨绸缪,给自己留条后路。
总而言之,网约车司机变少,是市场饱和、成本上升、收入下降、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那些离开的司机,并非一蹶不振,而是根据自身情况,或转战物流配送,或投身共享出行,或回归传统出租,大家都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新赛道。这行当,教会了我一个道理:没有永远的“风口”,只有不断变化的“浪头”。当潮水开始退去,聪明的人不会傻等,而是赶紧寻找下一片可以游泳的海域。那么,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当你的“饭碗”也开始晃动时,你会选择坚守,还是勇敢地跳出去寻找新的机会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