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个韩媒标题,那叫一个酸中带怨,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凭什么”的委屈:《德国和日本都可以,凭什么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
这话问的,就像学霸质问老师为啥自己总考第二,却没想过第一名回家是不是偷偷头悬梁锥刺股了。讲真,这问题本身就透着一股子傲慢和不解。他们看着现代起亚在全球市场上一路狂飙,什么全球销量第三,一年卖出700多万辆,在美国Ioniq5卖到脱销,在欧洲Sportage遍地跑,心里那叫一个美。回头一看中国市场的成绩单,得,直接从ICU送到了KTV——伤心得唱出来了。2024年市场份额滑到1%,一年卖个25万辆,还不够比亚迪一个季度的零头。这反差,刺激不?
这事儿要往回倒个七八年,那会儿完全是另一番景象。2016年,北京现代和悦达起亚加起来,一年能在中国卖掉114万辆车,市场占有率顶破天际,直逼10%。那时候,谁家要是买了辆索纳塔,那绝对是小区里有头有脸的人物;满大街跑的途胜,跟现在的网约车一样普遍。那会儿的韩国车,靠着“颜值”和“空间”两大法宝,吃得那叫一个满嘴流油。
可好日子总是不长久。很多人会把2017年的“萨德”事件当作分水岭,觉得是那场风波让韩国车一夜入冬。这当然是个导火索,就像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民间情绪一上来,销量应声暴跌。但你要说这就是全部原因,那也太小看中国市场的“水深火热”了。真正的病根,早在那个时候就埋下了。萨德不过是掀开了那块遮羞布,让里面的溃烂暴露无遗。
问题出在哪?就出在他们以为靠着一张好看的脸蛋就能永远吃香。当年的韩国车,就像是班里那个靠长得帅吸引女同学的男生,可考试成绩一直中不溜秋。德系车是班长,成绩稳定,主打一个可靠耐用,像大众朗逸、丰田卡罗拉,中国人买车图啥?不就图个省心踏实,保值率高嘛。日系车是学习委员,精打细算,省油是刻在骨子里的DNA。可韩系车呢?技术上没啥杀手锏,三大件平平无奇,除了外观时髦点、空间大点,你说不出它有啥非买不可的理由。
更要命的是,就在韩国车还在做着“靠脸吃饭”的美梦时,中国的本土品牌已经悄悄地从泥潭里摸爬滚打,练出了一身肌肉。比亚迪揣着“刀片电池”直接掀了桌子,长安的CS75系列把低故障率打成了标签,吉利的星越L车机智能得像个话痨朋友。这些本土选手,不仅把韩国车那套“颜值空间学”学了个精通,还额外加了“技术”、“智能”、“新能源”这些必修课,而且价格还更接地气。
消费者又不傻,用脚投票最实在。你这边Kona、Sorento想往高端冲,可底盘调校模糊,加速还有点迟滞,试驾一圈下来,隔壁国产车的智能座舱已经开始跟你聊人生了。你想守住低端市场,结果发现比亚迪秦PLUS直接把价格打到了地板上,五菱星光在旁边虎视眈眈。这下好了,不上不下,卡在中间,活像个三明治里的火腿,被两片面包挤得喘不过气。
于是我们看到了魔幻的一幕:现代起亚一边在全球开香槟庆祝销量新高,一边在中国默默地关厂、卖地。北京现代的产能从165万辆砍到45万辆,重庆工厂16亿甩卖,经销商关门的消息隔三差五就冒出来一个。2025年的上海车展,现代起亚干脆连展位都不要了,直接缺席。这哪是撤退,这简直是溃败。
所以说,回到那个问题:“德国和日本都可以,凭什么韩国车不行?”答案其实挺伤人的。因为人家德国日本,是在用功读书,是在深入研究中国这个“考场”的规则和喜好,他们把合资玩得明明白白,技术下放,产品本土化做得比谁都快。而韩国车,就像那个仗着自己有点小聪明就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总以为市场还会像以前一样宠着它。可惜啊,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中国车市这片血海里,更没有侥幸。不接地气,不尊重对手,最终只会被市场无情地扫地出门。海外的风光再好,也暖不了中国市场的这杯冷茶。醒醒吧,别问凭什么了,多问问自己做错了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