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汽车升级央企,重庆小厂到全球巨头的那些年
7月下旬那天,朋友圈里一条消息刷屏,说是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挂牌了。老李在车友群里发语音:“你们晓得不?咱们这老牌子现在变成正儿八经的央企咯!”其实,这事我早有耳闻,不过真等到官宣落地,还真有点恍惚。毕竟,从“重庆长安”四个字起家,到今天叫“中国长安”,这路子走得可不是一天两天。
说起来,现在年轻人都觉得国产车猛,其实当年八十年代初,谁家能买辆微面,那都是街坊邻居羡慕的对象。我记得小时候巷口就停着一台SC系列的小面包——据说那会儿刚下线没多久,全村都去围观。师傅修的时候还唠叨,“这玩意发动机别看小,拉货贼结实。”但开久了还是有人吐槽,说空调不顶用、座椅太硬,可那时候大家也没啥挑头,就认准它耐造省油。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中国人对车的需求变了。家用轿车慢慢多起来,我表哥那时买了一辆新出的乘用车型。他最念叨一句话:“再穷不能穷技研。”其实他就是图个皮实好修,但后来看新闻才知道,这句话后来成了企业发展的方向标——技术研发投入越来越大,还跑去海外建研发中心。有次在售后大厅蹲半天,无聊跟隔壁维修师傅闲聊,他神秘兮兮地讲,“听说他们最近搞电动化转型,不光国内做实验室,还把人派出国学技术。”
2017年以后,有关“第三次创业”的消息满天飞。有销售顺嘴提过,说什么香格里拉、北斗天枢这些名词,我开始还以为是哪款新SUV名字,一查才晓得,是企业内部定的大动作战略。这几年身边朋友换新能源车的不少,有人试驾过深蓝和阿维塔,说智能驾驶系统反应快,就是偶尔遇上重庆立交桥分岔路段会犯迷糊,要靠自己盯着点导航。不过金钟罩电池倒是让不少老司机放心些,据维修店老板讲,“前阵子有台阿维塔撞护栏,底盘完好无损,那块电池壳是真厚。”
除了主流品牌,其实还有冷门配置容易被忽略,比如部分车型自带PM2.5空气净化功能,在南方梅雨季节特别管用。我一个同事就吃过亏,上回进山露营回来整个人鼻炎犯了,他抱怨道:“要早知道选带过滤系统那个版本,也不至于打喷嚏打到怀疑人生。”这种细节平时没人注意,用上才发现差距。
产销量方面,今年上半年听群友吹牛,说公司总销量冲破135万台,还有1469亿营收。但数字归数字,我们普通用户更关心保养费贵不贵、配件难不难找。我邻居去年入手凯程商用版,一直夸配件便宜又现货充足,比他之前开的合资轻卡省心多了。不过他也提过一个问题:高原地区动力衰减明显,上坡时候感觉发动机喘不过气来,不如低海拔城市那么给力。这种实际体验,在官方宣传资料里基本看不到,只能靠司机们私下交流。
再往外瞧,中国长安现在不仅在国内布局生产基地,全国21个工厂算下来,从西南一直铺到东北。不仅如此,据说零部件供应链体系搞出了117家公司,还有辰致这个专门做零部件的新品牌。售后师傅开玩笑道:“以后坏哪儿都不用愁,大概率本地仓库直接调货,比以前等进口配件快多啦。”
海外市场呢?近几年东南亚和欧洲都有见到他们的新车型上线,当地华侨晒朋友圈照片,都感慨国产智能驾驶比本土品牌便宜又花哨。据行业圈传言,他们正在研究固态电池和中央环网架构SDA,还有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啥的,不过这些东西离我们普通消费者可能还有段距离。“等哪天真见飞行汽车满街跑,再请你喝酒!”这是微信群里的梗,每每讨论未来科技,总有人拿出来调侃一番。
顺带插一句历史旧闻,以前有人误传某批出口车辆因适应不了中东沙漠高温频繁趴窝,但后来事实证明只是部分散热系统设计没针对极端环境调整,现在新版已经加装主动散热风扇并升级防尘密封条。本地4S店技师还特意演示了一遍拆装过程,看似不起眼的小改动,却直接影响车辆寿命和稳定性。
写到这里想起另一个琐事:今年春季大促销期间,有位大姐图便宜抢购了一款库存版新能源轿车,用了一周反馈充电接口松动,本以为要返厂维修,结果服务站当天现场更换新模块,小毛病解决效率挺高。这种贴心服务,让不少犹豫观望的人吃下一颗定心丸,也侧面说明自有供应链的重要性——备品备件齐全才能快速响应嘛!
最后怎么收尾呢?昨晚楼下遛狗碰见隔壁王叔,他坐自家SUV尾箱抽烟,看我过去就招呼,“喂,你晓不得,现在咱们中国自己的牌子混成世界级企业啰!以后孙娃考大学学机械工程,都可以考虑报这个集团旗下学校!”我笑着答应,却忍不住想,人这一辈子的变化啊,就像重庆江水涨落一样,自家的老品牌悄么声翻身当巨头,这日子越活越稀奇……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分布于正文生活片段及行业圈内闲谈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