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高速慢,真不是车的问题,老司机聊聊背后那些门道
身边最近买新能源的朋友是越来越多了。以前我还觉得绿牌车挺稀罕,现在小区楼下那一排,不是纯电就是增程混动,油车反倒成了少数派。老王家儿子新提的那台理想L8,每天早上刷存在感,一路无声溜出地库。我自己手里也有辆增程,还有台老款纯电,说起来用下来也三年多了。这两年跟邻居、修理厂师傅、微信群里瞎侃过不少次,总有人问:为啥高速上看到那么多电动车,都不快?难道真就跑不过油车?
其实这个话题,在我们群里都讨论烂了。有次回家路上堵在服务区出口,我前面一辆Model Y插着充电枪等位,有人调侃说:“你们这些开绿牌的,高速敢踩吗?表显续航能信?”当时大家都笑,其实心知肚明——大多数时候,不是咱们不敢开快,是脑子自动给自己限速。
先说最直观的事儿。你要真把脚踩到底,绝大部分主流纯电或者增程式,那极速都比想象高得很。我记得销售顺嘴提过一句,“L8极速180没问题”,可现实谁会这么飙?别说警察叔叔盯着,就是你自己心里也犯嘀咕——风噪、电耗,还有那个表显掉得比手机还快的小数字,看着就肉疼。
讲个段子,上个月去青岛看海,同事借我的纯电SUV自驾。他一路省吃俭用,就怕半路趴窝。一到济南段,高速限速120,他定在105巡航,还特意关掉空调,说“省点是一点”。我问他为啥不开快点,他白我一眼:“兄弟,这不是速度的问题,是钱包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问题。”这话听着糙,其实是真理。
再扯远一点,你仔细琢磨,现在很多带NOA智驾功能的新势力车型,上高速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辅助驾驶,让系统帮忙控速换道。群友阿涛有回分享经验,说他的NOA最高只能设到130,再往上直接弹窗提示超出范围。而且实际跑的时候,大多数人会主动往下调个十来公里,为的是让续航更靠谱,也图个安心。所以外头看起来,好像这帮绿牌司机都是“佛系”慢悠悠,其实背后全是被算法和钱包支配出来的节奏。
还有一个冷门配置,我之前试驾极氪001时注意到,它带有能量回收力度可选项。在城市低速环境下,你设强一点确实省,但到了高速,这玩意基本起不到太大作用,因为松油门滑行距离变长,大部分动能还是浪费掉。这也是为什么城区和高速工况下,同样表显400公里,到最后实际差距可能拉开五六十公里以上。有师傅打趣,“城里1:1,高架变魔术”,听着夸张,可真实体验确实如此。
维修圈还有种误传,说什么某些品牌高压部件容易因长期满负荷损耗加剧,所以厂家后台其实会偷偷限制峰值输出。不过据我熟悉的一位专修新能源的大哥讲,目前主流品牌基本不会这么干,只不过极端情况下,比如连续暴力驾驶或者气温异常,会临时降功率保护,但正常跑120-130完全够用。“真正天天飙180的人,全国找不出几个,”他说,“除非命不要。”
再补充一个细节,新势力品牌喜欢宣传OTA升级,有一次更新完之后,朋友发现自己的车辆原本最高支持140km/h智驾巡航,被悄悄降到了128km/h。他吐槽客服,对方只回复一句“优化用户体验”。这种幕后操作,其实对普通用户影响有限,但老司机偶尔还是会念叨几句:科技进步归进步,人终究要向现实妥协。
最后插播个生活碎片,小区里的二手商贩去年收了一批旧款纯电轿车,本想着趁国补政策尾巴捞一笔,可惜挂牌难度增加,加之新政策调整导致二手残值腰斩。他喝茶唠嗑的时候抱怨:“现在没人信这些老绿牌还能顶多久,就算价格砍半,也没人愿意拿去当通勤工具,更别提跑长途。”听完他的话,我突然觉得,无论技术怎么发展,人对安全感和掌控感始终摆脱不了那份执念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