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和国产新能源硬刚,到底是怎么打到二线豪车自闭的?

2025年10月,国内汽车圈炸了锅。

奔驰、宝马、奥迪这BBA三巨头集体降价促销,比亚迪、蔚来、理想等国产新能源品牌则狂推新技术,两个阵营正面硬刚。

但吃瓜群众发现,最惨的不是BBA,而是凯迪拉克、雷克萨斯、沃尔沃这些二线豪车,销量断崖式下跌,经销商库存堆成山,甚至有4S店偷偷改卖国产车。

这波神仙打架,怎么受伤的总是小弟?

BBA和国产新能源硬刚,到底是怎么打到二线豪车自闭的?-有驾

BBA和国产新能源硬刚,到底是怎么打到二线豪车自闭的?

从2025年初开始,奔驰宣布部分电动车型大幅优惠,宝马推出油电同价策略,奥迪给老车主送多项权益。与此同时,蔚来的半固态电池包已经量产装车续航破1000公里,理想L9升级城市NOA全自动驾驶,比亚迪海豹06GT起售价压到18万。这场大战看着是BBA和国产新能源的对决,实际上把二线豪车的生存空间彻底挤没了。

为啥说二线豪车是夹心饼干?

以前二线豪车靠比BBA便宜点、比国产高级点活着。凯迪拉克CT5卖25万,雷克萨斯ES200卖30万,沃尔沃XC60卖35万,消费者觉得花小钱买面子挺划算。但现在呢,BBA为了抢市场,30万就能买宝马i3,原价40万起的车型现在打骨折。25万能拿奔驰A级入门款,配置拉满,智能驾驶、座椅按摩、氛围灯一应俱全。国产新能源更狠,20万出头就能买带激光雷达、城市智驾的蔚来ET5T,或者续航800公里的极氪007。

消费者一算账就明白了。

买凯迪拉克XT5要28万,不如加2万上宝马X3新能源,30万带自动驾驶,品牌还硬气。买雷克萨斯RX300要32万,不如砍8万买理想L8,24万就能拿下六座大沙发加冰箱彩电,空间大得能在车里开party。二线豪车既拼不过BBA的品牌溢价,又卷不过国产新能源的配置和智能化,彻底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存在。这哪是BBA和国产新能源的单挑,根本是两个巨头联手把二线豪车的生存空间挤没了。

BBA和国产新能源硬刚,到底是怎么打到二线豪车自闭的?-有驾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2024年凯迪拉克在美国市场销量大幅下滑,库存天数高达64天。沃尔沃2024年全球销量76.3万辆,中国市场15.6万辆。而比亚迪2025年9月单月销量达到39.3万辆,理想9月交付超过3.3万辆。BBA虽然整体销量有所下降,但品牌依然保持影响力。2024年宝马全球销量为245.1万辆,奔驰198.3万辆,奥迪167.1万辆。二线豪车呢,既没守住燃油车阵地,新能源转型又慢半拍,两头挨打。

二线豪车为啥怂得这么快?

技术、品牌、策略全被吊打。

技术上,二线豪车还在啃老本,国产新能源已经换道超车了。二线豪车的看家本领是什么?凯迪拉克靠美式大马力,雷克萨斯吹匠心理念,沃尔沃标榜安全牌。但2025年了,消费者要的是续航1000公里的电池、不用手扶的方向盘、能OTA升级的智能座舱。

反观国产新能源,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穿刺不起火,蔚来的换电站3分钟满电,2025年7月全国换电站已达3399座,第四代换电站只需要2分24秒就能换好电池。理想的魔毯悬架让颠簸路像坐沙发,小鹏的AI语音助手能听懂方言连环问。再看二线豪车,凯迪拉克的闭缸发动机早被淘汰,雷克萨斯的混动系统油耗比国产插混还高,沃尔沃的City Safety城市安全系统现在国产车全系标配,你还拿这个当卖点,消费者只会觉得你落伍了。

品牌上,豪华滤镜碎了,BBA都开始接地气了。

以前雷克萨斯加价提车、沃尔沃低调奢华的标签,现在被现实狠狠打脸。雷克萨斯ES200被吐槽2.0L自吸加CVT,开起来像老头乐,动力肉得想哭。沃尔沃XC60的环保内饰被投诉异味刺鼻,车主说新车开了半年还得开窗通风。扎心的是,BBA为了抢市场主动自降身价,宝马i3降到25万,奔驰GLB卖20万,七座SUV比国产还便宜。消费者一看,原来BBA也能平替,那我干嘛还要买二线豪车装逼?

BBA和国产新能源硬刚,到底是怎么打到二线豪车自闭的?-有驾

策略上,反应慢半拍,等醒悟时市场没了。

2023年国产新能源开始爆发时,二线豪车还在搞燃油车清库存,打折促销卖老款。2024年智能驾驶成主流,它们还在宣传真皮座椅加桃木内饰,以为消费者还吃这一套。等到2025年BBA都开始all in电动化,二线豪车才慌慌张张推几款油改电车型,比如凯迪拉克LYRIQ,续航只有500公里还卖35万,消费者一看参数就笑了,这价格能买两台比亚迪汉了。

技术代差有多大?

理想搭载ADAM中央计算平台,配备4颗英伟达Orin X芯片,总算力高达1016TOPS。2024年新能源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装车率不断提升。而二线豪车呢,凯迪拉克的Super Cruise超级巡航只能在高速用,城市道路完全不行。雷克萨斯连个像样的车机系统都没有,还在用十年前的导航界面。沃尔沃的Pilot Assist辅助驾驶经常误刹车,车主吐槽开着开着突然急刹,后车差点追尾。

二线豪车的崩盘,是偶然还是必然?

这是大趋势下的必然结果。

汽车行业的竞争逻辑早就变了,从比品牌变成比技术加比体验。以前消费者买豪车是为了面子,开出去有人认,亲戚朋友羡慕。现在更看重里子,智能化好不好用、安全性靠不靠谱、使用成本高不高。二线豪车的短板被无限放大,技术迭代慢,研发投入只有BBA的三分之一。供应链成本高,坚持进口零件,一个小配件都要从海外运过来。用户运营差,APP功能不如国产车丰富,连个远程开空调都做不好。

BBA和国产新能源硬刚,到底是怎么打到二线豪车自闭的?-有驾

消费者心智的转变才是致命的。

90后、00后成为购车主力,他们不信洋品牌神话,更愿意为实用科技买单。同样30万,年轻人选蔚来ET5,带女王副驾加换电服务,出门旅游不用担心充电问题。而不是雷克萨斯IS300,配置寒酸还要加价,销售态度还爱答不理的。选理想L7,六座加大彩电,全家出游舒舒服服。而不是沃尔沃XC60,五座加性冷淡内饰,后排坐三个人都嫌挤。

行业变革下的马太效应开始显现。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BBA虽然也在降价,但品牌底蕴还在,奔驰的三叉星、宝马的双肾格栅、奥迪的四个圈,这些符号代表的不仅是车,还是几十年积累的品牌价值。国产新能源虽然起步晚,但技术迭代快,用户运营强,APP能实现的功能比二线豪车多十倍。蔚来有NIO House车主社区,理想有奶爸群体,比亚迪有王朝网粉丝,这些用户粘性是二线豪车想都不敢想的。

二线豪车的困境,本质上是旧时代贵族没跟上新时代规则。

当技术、体验、价格三维竞争开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再厚的品牌包浆也会被磨穿。凯迪拉克曾经是美国总统座驾,现在呢,年轻人觉得那是中年油腻大叔开的车。雷克萨斯曾经是加价神车,现在呢,经销商打电话求着你去看车。沃尔沃曾经是安全标杆,现在呢,国产车的主动刹车、车道保持做得比它还好。

市场不会因为你曾经辉煌就给你机会。

理想、问界、极氪、蔚来这些新势力品牌都跻身豪华车前十,传统二线豪华品牌的市场地位被新能源品牌取代。伴随汽车市场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中国汽车品牌快速崛起并不断抢占高端市场,BBA都不得不面临市场下滑的处境,以小而美著称的二线豪华品牌,彻底沦为车市陪跑。

BBA和国产新能源硬刚,到底是怎么打到二线豪车自闭的?-有驾

网友吵翻了,二线豪车真没救了?

还是能绝地反击?

有人问,二线豪车能不能学BBA降价,和它们硬刚?

悬。

BBA再降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品牌溢价仍在,消费者认可奔驰宝马奥迪这三个牌子。二线豪车要是跟着跳水,比如凯迪拉克CT5卖18万,消费者只会觉得原来它以前是坑我钱,反而更不敢买。降价不是不行,但降到什么程度,怎么降,这是个技术活。降多了品牌崩了,降少了没人买,左右为难。

转型新能源还来得及吗?

难。

BBA和国产新能源硬刚,到底是怎么打到二线豪车自闭的?-有驾

国产新能源已经垄断了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核心技术都掌握在中国企业手里。宁德时代的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一,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领先全球,蔚来的换电模式独一份。二线豪车连供应链都依赖外资,比如沃尔沃的电池靠宁德时代代工,凯迪拉克的电机靠博世供应。除非砸重金自研,但参考长城魏牌的教训,投入几百亿研发,市场反响平平,销量起不来。二线豪车有这个钱吗?

有这个决心吗?

那它们只能等死?

不一定。

可以学斯巴鲁走小众路线,专注性能加四驱,服务hardcore玩家。或者学雷克萨斯当年靠混动口碑翻身,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但前提是必须拿出人无我有的硬货,比如凯迪拉克专攻电动皮卡,美式大马力加电动化,说不定能在北美市场杀出一条血路。雷克萨斯死磕氢能源,虽然现在氢燃料电池车还不成熟,但万一哪天技术突破了呢。沃尔沃可以强化安全牌,把主被动安全做到极致,让消费者觉得买沃尔沃就是买安全。

但现实是,这些路都不好走。

小众路线意味着销量有限,养不活庞大的经销商网络。技术突破需要时间和金钱,二线豪车现在最缺的就是这两样。市场留给它们的窗口期越来越短,再不转型,真的要成为时代的眼泪了。有经销商透露,现在进店看车的人越来越少,库存车堆了一个月都卖不出去,只能偷偷降价清库存。有些4S店甚至开始改卖国产车,挂着二线豪车的牌子,店里摆的是比亚迪和理想的展车。

消费者的选择很现实。

花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好的配置、更强的性能、更智能的体验,为什么要为品牌溢价买单?

BBA和国产新能源硬刚,到底是怎么打到二线豪车自闭的?-有驾

除非你真的特别喜欢某个品牌,否则理性消费者都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二线豪车曾经靠品牌吃饭,现在品牌光环褪色了,拿什么留住消费者?

汽车市场优胜劣汰

2025年的这场BBA对决国产新能源大战,表面看是两大阵营的较量,实则是整个行业的优胜劣汰。

技术落后、反应迟钝的品牌,无论一线还是二线都会被淘汰。而真正懂用户、肯创新的企业,不管是传统豪强还是新势力都能活下来。

至于二线豪车,要么咬牙转型,但难度堪比登天。要么接受平庸化,变成普通合资品牌,放弃豪华车定位。要么退出牌桌,彻底离开中国市场。

毕竟,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没有谁能躺在品牌功劳簿上睡觉。

市场不会因为你曾经辉煌就给你机会,消费者不会因为你是洋品牌就买单。汽车行业的大洗牌,才刚刚开始。

二线豪车的困境,只是这场变革中的一个缩影。未来还会有更多品牌面临同样的选择,是主动求变还是被动淘汰。

吃瓜群众建议二线豪车赶紧学学国产车,先把车机系统搞流畅,别再卡顿死机了。

再把价格打下来,别再装高冷了,消费者不吃这一套。拿出点真本事来,别老吃老本。不然真要成时代的眼泪了,到时候想翻身都没机会。

BBA和国产新能源硬刚,到底是怎么打到二线豪车自闭的?-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