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上的驾照故事:那些年我们一起考司机的日子
那年机务段突然要配双司机。就像赶羊一样。老副司机们基本都给了本。
这场景让人感慨。
机务段里考不上司机的人不是一个两个。有的副司机"万岁了"——这是铁路系统的行话,指那些在副司机岗位上待到退休的人。有的改职去了别的地方。职业道路从来不是笔直的。它充满岔道。就像铁轨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刻表
在铁路系统。从学习副司机到正式司机。通常需要三到五年。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这很正常。
我记得那些老师傅。他们可能一辈子没考上司机。但手上的活儿一点不差。蒸汽机车时代的老司炉。被煤灰染黑的脸庞。却有着最明亮的眼睛。他们教会我们。职业价值不只在头衔。
双司机配置改变了工作节奏。一个老司机带着新司机。两人换着班能休息会。这种传承。超越了简单的师徒关系。
职业生涯如同铁轨——总有下一个站点
那位五十多岁的副司机Z。业务上始终没能突破。但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到退休。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相比之下。赵丕的故事展现了另一种可能。从内燃机车到动车组。他考了8本驾照。安全行车140多万公里。成为全国劳模。
两种人生。两种选择。都值得尊重。
职业道路的多样性。正是职场最真实的样子。有人成为技术标杆。有人默默坚守。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轨道。
如今的高铁司机。坐在装有空调的驾驶室里。通过智能系统操控列车。与蒸汽机车时代天壤之别。但那份对安全的执着。从未改变。
那些没考上司机的老同事。后来都怎么样了?有的成了业务培训的骨干。有的在别的岗位发光发热。职业头衔只是表象。真正的价值在于你带来的改变。
夜幕降临。又一列动车驶出站台。驾驶室里坐着当年没考上司机的副司机。和刚拿到驾照的年轻面孔。他们交替驾驶。彼此支撑。
这或许就是职场最美好的状态——不是每个人都站在顶端。但每个人都在前进。在自己的轨道上。稳稳地行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