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竞赛白热化 60度电成入场券 80度电即将量产
是技术突围还是偏离初心?
增程车的电池。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曾几何时,40度电池、150公里纯电续航已是增程车的顶配。如今,这组数字显得如此保守。2025年,60度电池几乎成了新车的标配。智己LS6增程版携66kWh电池包登场,CLTC纯电续航突破450公里。小鹏X9增程版、广汽昊铂HL等车型,也将纯电续航目标定在350至450公里之间。这远非终点。行业信息显示,2026年将有多款增程车计划搭载80kWh左右电池,纯电续航瞄准500公里以上。一场关于电池容量的军备竞赛,已全面打响。
为何卷向电池?
答案藏在用户的需求里。很简单。用户希望“能用电绝不用油”。电价比油价低廉得多,纯电行驶的经济性优势巨大。数据显示,超过85%的增程车用户单周通勤里程低于400公里。这意味着,一块足够大的电池,足以支持用户将增程车作为一辆“纯电车”来度过整个工作周,仅在长途出行时启动增程器。这极大地降低了日常用车成本。
北方用户的体验尤为明显。在低温环境下,电池续航衰减是纯电车型的痛点。而大电池增程车提供了缓冲空间。据悉,智己LS6增程版在北方市场获得了强烈反响,订单占比高达80%。对寒冷地区的用户而言,更大的电池意味着更可靠的安全感。
车企也乐见其成。在日趋同质化的新能源市场中,更长的纯电续航成为了最直观、最有力的营销卖点。作为后入局者,通过提供超越对手的电池容量和续航里程,是快速建立市场认知、实现产品差异化的有效手段。
盛宴下的隐忧
然而,电池容量的无节制增大,正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最直接的是成本攀升。尽管电池单位成本在下降,但60kWh电池包相比50kWh电池包,成本仍要贵近万元。这部分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推高购车门槛。未来的80kWh大电池,很可能只会出现在顶配车型上。
车重增加导致能耗上升是另一个严峻问题。数据显示,车重每增加100公斤,纯电模式和馈电模式下的电耗将分别增加5%和8%。有增程SUV在将电池从40kWh升级至56kWh后,车重增加142kg,其市区馈电油耗从6.2L/100km显著上升至7.8L/100km。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增程技术高效节能的初衷。
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大电池包在底盘占据更多空间,可能挤占传统上用于结构加固和设置碰撞溃缩区的区域。此外,若匹配小功率增程器,在高速行驶等持续高负荷工况下,可能导致电池电量持续消耗,甚至触发动力限制的“跛行模式”,影响行车安全。
更核心的挑战在于市场定位的模糊。当增程车的电池容量逼近甚至超过一些纯电车型(如特斯拉Model 3后驱版的62.5kWh),消费者难免会问:我为何还要背负一个油箱和增程器的重量与成本?如果一年中仅有少数几次长途出行需求,为“以防万一”而选择增程车,其合理性是否需要重新评估?
未来之路在何方?
这场电池竞赛将把增程技术引向何处?行业观点出现分化。
一种观点认为,增程仍是“过渡技术”,最终将走向纯电。随着电池技术和充电设施的完善,纯电车将成为主流。
但更多迹象表明,增程技术正在走向成熟和精细化。未来的竞争焦点,不应仅仅是电池容量的大小,而应回归到系统能效的整体优化。这包括提升增程器的热效率(例如奇瑞鲲鹏增程器热效率已达45.79%)、优化智能能量管理系统、改善NVH(噪音、振动与平顺性)性能等。
有专家指出,增程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应始终体现在两个维度:电池安全性的持续突破与能量效率的系统性优化。技术的进步,从来不是简单的参数堆砌,而是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回应与工程理性的完美平衡。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选择增程车时,也无需盲目追求最大电池容量。关键在于结合自身的日常通勤距离、充电便利性、长途出行频率以及预算,找到续航、能效、成本和实用性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一款电池容量适中但整体能效卓越、体验良好的增程车,或许比单纯“堆料”的车型更具长期价值。
增程车的电池会一直大下去吗?时间会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技术的浪潮退去,最终留在沙滩上的,一定是那些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产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