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的固态电池,装上车的多是“半固态”,成本高才是真难题

这年头,你要是没听过“固态电池”这四个字,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聊新能源车。

真的。

这玩意儿现在就是车圈的“大力丸”,资本市场的“春药”,所有续航焦虑患者的“终极福音”。你听听那些吹捧的词儿:绝对安全,永不着火;能量密度翻倍,充电跟加油一样快;一脚油门踩到新疆,中间都不带喘气的。

听着是不是特耳熟?

一股子十年前吹“石墨烯”,五年前吹“元宇宙”,三年前吹“Web3”的味儿,扑面而来。太阳底下,真没什么新鲜事。每一个风口起来的时候,都长着一张救世主的脸。

但有意思的是,这回的“固态电池”风口,跟以往还真有点不一样。它不是纯粹的空中楼阁,不是只有一个PPT和几句空洞的口号。这玩意儿,它真的在动,虽然动得有点……拧巴。

咱们今天就来盘盘这事儿,看看这颗“大力丸”到底是真的灵丹妙药,还是又一场精心包装的资本迷梦。

说白了,固态电池想干的事儿,就是把现在电动车里那个装着电解“液”的“水袋子”电池,换成一个硬邦邦的“压缩饼干”。你想想,一个装着易燃液体的铁盒子,天天在你屁股底下颠,你说你心里慌不慌?换成一块石头一样的固态电池,从物理上就断了着火、爆炸的念想。安全感,这是它给的第一个大糖块。

第二个糖块,更甜。就是能量密度。现在最顶级的液态电池,极限也就300Wh/kg,好比你油箱就那么大,跑个四五百公里就得开始找充电桩。固态电池呢?PPT上写的都是500Wh/kg起步。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原来车里塞一块电池的地方,现在能塞进去差不多两块电池的能量。续航一千公里,不再是梦。

热议的固态电池,装上车的多是“半固态”,成本高才是真难题-有驾

安全,续航,两大痛点,一勺烩了。听着是不是完美得有点不真实?

这就对了。

问题就出在这“不真实”上。这事儿就像一个武林门派,对外宣称自家新创的绝世武功天下无敌,但掌门人自己还在闭关,练功的时候时不时还走火入魔吐两口血。

你猜怎么着?现在全球搞固态电池的这帮“门派”,基本都处于这个“掌门闭关”的状态。

你看那份干巴巴的报告里罗列的什么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路线,听着就头大。我给你翻译一下,这就是武林里的“剑宗”、“气宗”和“奇门遁甲”。

丰田,这个老牌汽车巨头,就死磕“硫化物”路线。它像武林里的少林寺,家底厚,内功深,藏经阁里全是专利秘籍。它宣称2027年要量产,但硫化物这玩意儿,娇贵得很,怕水怕空气,跟个林妹妹似的,生产起来难度登天。丰田憋了这么多年,就像在练“易筋经”,练成了天下第一,练不成,就是一堆废纸。

热议的固态电池,装上车的多是“半固态”,成本高才是真难题-有驾

国内这边呢,更热闹,像一场轰轰烈烈的武林大会。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什么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这些创业公司,走的“氧化物”路线。这路子像是“剑宗”,出招快,见效快,容易做出样品。你看,蔚来不是已经有车用上了所谓的“半固态”电池包了吗?150度电,一千公里续航,听着吓人。

但关键就在这个“半”字上。

这个“半”,简直是咱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什么叫“半固态”?说白了,就是往那个“水袋子”里掺了点沙子,电解液还是有,但没那么多了。它是个妥协的产物,一个过渡的形态。就像一个实习生,活儿干得不咋地,但简历上已经敢写“项目负责人”了。

热议的固态电池,装上车的多是“半固态”,成本高才是真难题-有驾

可你别小看这个“半”字。在资本市场,它就是点石成金的咒语。

你跟投资人说,我搞的是“全固态”,十年后见。投资人扭头就走。

但你要是说,我搞的是“半固态”,明年就能装车,后年就能量产,你看我这车都跑起来了!你猜怎么着?钱就来了。估值就上去了。股价就涨了。

这背后是个人性,或者说,是种商业社会的潜规则:没人有耐心等你把饭彻底煮熟,只要闻到点香味儿,就得先把桌子占上,把碗筷摆好,把牛吹出去。

所以你看,宁德时代这种巨头,它玩得就很高明。它不像丰田那样一条道走到黑,而是“我全都要”。各种路线都布局,先用“半固态”卡住身位,稳住市场,再慢慢等“全固态”的技术突破。这叫什么?这叫战略定力,也叫家大业大,输得起。

而那些创业公司,就更得玩命往前冲了。它们就像那些没门没派的江湖散人,必须一招鲜吃遍天。所以它们必须把那个“半固态”的故事讲得天花乱坠,必须把装车这个行为艺术做到极致。因为它们不跑快点,等巨头们回过神来,连汤都喝不着。

于是,一个奇特的景象就出现了:

技术上,大家心知肚明,真正的“全固态”八字还没一撇,材料问题、成本问题、生产工艺问题,个个都是拦路虎。那个成本,报告里写了,是现在液态电池的三到五倍。你没看错,是倍!这玩意儿装车上,车价得翻番,谁买?

市场上,却已经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仿佛明天我们就能开上永不趴窝的电动爹了。

这是为什么?

要我说,这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竞赛了。它变成了一场“叙事竞赛”,一场资本的豪赌。

赌桌上坐着几类玩家。

一类是车企。它们被续航焦虑和安全问题搞得焦头烂乱,急需一个新故事来刺激消费者的神经,顺便拉高一下自己的股价。所以,不管这“固态电池”熟没熟,先挂在嘴上,写进发布会PPT里,总没错。

另一类是电池厂。它们更是被逼到了墙角。液态电池的技术快卷到天花板了,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不搞点新东西,怎么维持自己的“宁王”地位?怎么跟投资人交代?固态电池,就是它们画出的下一个增长曲线,哪怕这条曲线现在还是虚线。

还有一类,就是那些拿着热钱的投资机构。它们追逐风口,就像鲨鱼闻到血腥味。它们可能压根不关心什么硫化物氧化物,它们只关心一件事:这个故事够不够性感?能不能在三五年内让我的钱翻几番?“半固态”的出现,恰好给了它们一个完美的、可以提前退出的剧本。

你看,所有人都被卷进这个巨大的漩涡里。每个人都在奋力向前跑,不是因为终点就在眼前,而是因为只要停下来,就可能被后面的人踩死。

这才是“固态电池”热潮背后,最真实也最残酷的逻辑。它是一场由技术瓶颈、市场焦虑和资本贪婪共同催生的大戏。

那么,作为我们普通人,或者说想从这里面分一杯羹的普通投资者,该怎么看这事儿?

我的看法是,别被那些天花乱坠的PPT晃瞎了眼。

第一,要明白“半固态”和“全固态”是两码事。前者是改良,是营销,是当下就能摸得着但没那么神奇的东西。后者是革命,是未来,是离我们还很远的海市蜃楼。别把对后者的期望,投射到前者的股价上。

第二,盯住成本。任何不谈成本的技术,都是耍流氓。什么时候固态电池的成本能降到只比液态电池贵个20-30%,那才是产业爆发的真正前夜。现在这个三五倍的成本,只能是少数高端车型的“选装包”,是富人的玩具。

第三,与其去赌哪家电池厂能最后胜出,不如看看那些“卖水人”。什么意思?就是那些给所有电池厂提供核心材料和生产设备的公司。比如搞电解质材料的,搞生产线的。无论最后是“剑宗”赢了还是“气宗”赢了,它们都得买剑,都得吃饭。它们的确定性,反而更高。

说到底,固态电池这阵风,是结结实实地吹起来了。它肯定会改变未来的电动车行业,这点毋庸置疑。但这个过程,会比我们想象的要漫长、曲折得多。中间会死掉一批盲目跟风的,也会成就一批真正有核心技术的。

它就像一场马拉松,现在发令枪刚响,所有人都挤在一起往前冲,甚至有人为了抢个好位置不惜抄近道。但谁能笑到最后,看的不是谁起步快,而是谁的耐力好,谁的路线对,谁中途没摔跟头。

反正这酒,我是先满上了。是醇厚的佳酿,还是呛口的假酒,还得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这事儿,你怎么咂摸味儿?评论区唠唠呗。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