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光130亿融资仍破产!哪吒、威马崩塌,新能源洗牌杀到哪一步了?

烧光130亿融资仍破产!哪吒、威马崩塌,新能源洗牌杀到哪一步了?-有驾

温州车主姚先生在网上买了张贴纸,贴在爱车尾部:“别碰我,修车没件。”既是善意提醒,也是无奈自嘲。

他的威马新能源汽车,续航从520公里掉到只有200公里,却找不到地方维修。4S店早已关门,客服电话无人接听。

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依然新闻不断。

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

同时,威马、哪吒等一批造车新势力接连退场。

留下的不仅是空旷的厂房与未竟的产线,更有数以百万计陷入售后泥潭的车主

他们手中的车成了“绝版车”,质保化为泡影,维修配件难寻,甚至难以购买车险。

01 绝版车的悲哀

新能源“烂尾车”车主们的遭遇,正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转型的阵痛。

2019年,姚先生花了10多万元购买了一辆威马牌新能源汽车。

他敢于尝鲜,是因为这辆车的智驶、配件和颜值都很符合他的期待,而且车企生产基地就在温州当地。

然而,威马在2023年轰然倒下,进入破产重整。

众多车主和车企一样身陷泥潭。

小电瓶故障,车子无法启动;车窗升降器损坏,雨天不敢开出门;中控显示器黑屏,成了块“板砖”。

除了各种小毛病,更让姚先生头疼的是,动力电池异常衰减。

4S店早就关门歇业,客服电话也无人接听,车企的质保承诺成了空头支票。”

姚先生只得找外部维修厂,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毛病难根治。

“换一个小电瓶花了六百多元,升降器和控制系统不兼容,一修再修”。

哪吒汽车的命运如出一辙。

2025年5月13日,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增破产审查案件。

申请方为上海禹形广告有限公司,经办法院为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这家曾以“性价比”横扫市场的造车新势力,被推至悬崖边缘。

烧光130亿融资仍破产!哪吒、威马崩塌,新能源洗牌杀到哪一步了?-有驾

02 破产背后的真相

哪吒汽车成立于2014年,曾凭借哪吒V、哪吒U等低价车型迅速崛起。

2022年,它以15.2万辆的销量登顶新势力销冠,成为行业“黑马”。

辉煌转瞬即逝

2023年起,其销量持续下滑,2024年跌至6.45万辆,2025年1月单月销量更是暴跌97.76%至110辆。

市场信任彻底崩塌。

财务数据显示,2021至2023年哪吒汽车累计净亏损达183亿元。

平均每售一辆车亏损超8万元,现金流缺口持续扩大。

截至2025年3月账面现金仅剩3.2亿元,而短期债务超20亿元。

危机在供应链端集中爆发。

哪吒汽车拖欠供应商货款超60亿元,宁德时代、博世等核心供应商因欠款断供。

导致生产线自2024年起全面停摆。

威马汽车,这家创办于2015年的造车新势力,曾与“蔚小理”齐名,估值一度高达470亿元。

创始人沈晖,曾在博格华纳、菲亚特、吉利、沃尔沃等公司担任高管,是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主导人。

相比于“蔚小理”创始人是互联网下海造车,沈晖则是履历优秀的传统汽车人。

这为威马注入了不同于其他造车新势力的独特基因。

2018-2021年,威马销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2019年威马汽车总销量达1.68万辆;2020年增至2.24万辆;2021年达到顶峰4.42万辆。

这段时期可谓是威马的发展黄金期。

然而,商场如战场,盛极而衰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

2022年下半年开始,威马陆续传出停产、拖欠供应商账款等负面消息。

根据后续的重整案文件披露,威马拖欠的员工薪资、赔偿金和福利金超过4000万元。

拖欠供应链、市场服务、销售和其他服务等合作伙伴的金额更是高达17.34亿元。

细究威马走向衰败的原因,无非技术滞后、产品单一、市场策略失误这几点。

烧光130亿融资仍破产!哪吒、威马崩塌,新能源洗牌杀到哪一步了?-有驾

03 维修的困境

失去车企的售后保障,车主除了蒙受经济损失,还要承担安全风险。

今年6月,哪吒汽车被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来自台州的哪吒车主王女士咨询了3家保险公司。

她的车能保交强险,但对于车损险等商业险是否能保,保险公司没有正面答复。

“有一家保险公司表示,可以在提高保费或降低保额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承保,毕竟配件难找,理赔时可能引发争议。”

王女士说,如果没有商业险,车辆相当于半“裸奔”状态,使她不敢开这辆车上路。

不久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汽车投诉情况专题报告》显示。

车企倒闭退市后,消费者车辆售后无保障已经成为消费者集中投诉的问题。

在世界汽车工业历经百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兴起也有10多年的今天。

即便车企停产倒闭,修一辆车能有多难?

现实情况是,尽管当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过半,但新能源汽修仍然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售后维修体系并不成熟。

像车辆异响、跑偏等传统燃油车也有的机械类故障比较好解决。

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维修难点集中在其独有的诊断设备及软件系统。

出于整车关键技术的保密性考虑,新能源车企常通过加密技术、数据权限限制及质保条款。

维修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没有车企授权,其它维保机构甚至难以接入诊断设备。

在电脑端读取故障码、分析数据流,精准找到故障原因。

如果擅自突破技术限制会带来法律风险。

今年2月,上海某地法院发布的一起判例在汽车行业内引发争议。

两名修理工在得知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常规检修既昂贵又费时后。

利用技术手段篡改电池管理系统数据,达到快速解锁电池,低价检修的目的。

法院最终裁定,两人行为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因此,即便是维修“烂尾”的新能源车,许多维保机构也要掂量掂量。

烧光130亿融资仍破产!哪吒、威马崩塌,新能源洗牌杀到哪一步了?-有驾

04 解局之道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其发展必然伴随着阵痛与调整。

“烂尾车”困局,既是行业高速发展留下的“后遗症”,也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催化剂”。

它提示政府完善政策保障消费者权益,促使企业更重视长期经营能力。

其实,“烂尾车”问题并非无解,关键在于车企是否愿意守住售后底线。

此前,广汽三菱、铃木等以生产燃油车为主的合资品牌车企退出中国市场时。

都由合资方兜底售后,确保车主能正常享受维修、保养服务。

这些案例证明,不是“做不到”,而是很多车企在扩张中丢了“长期主义”。

一门心思比拼续航里程、智能配置,却忘了售后才是真正的“品牌护城河”。

当然,要保护每一位老车主的合法权益,仅靠车企的“自律”远远不够。

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表示。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未来淘汰速度更快的大环境下。

多方协作形成一套更能保护车主核心利益的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尽管早在2017年发布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中就明确规定。

供应商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停产或者停止销售的车型,并保证其后至少10年的配件供应以及相应的售后服务。

但现实中,“三包”责任因经销商退网、车企清算陷入“责任真空”。

诉讼维权成为车主的唯一出路,耗时又耗力。

有专家呼吁,尽快建立车企退市的“售后保障基金”

要求车企在售车时按比例缴纳专项资金,一旦退市,便由基金接管售后。

烧光130亿融资仍破产!哪吒、威马崩塌,新能源洗牌杀到哪一步了?-有驾

05 未来的曙光

2025年,将是汽车行业品牌大整合的一年。

企业与品牌间的并购提速,行业进入新的整合周期。

那些资金短缺且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造车新势力,在淘汰赛中将渐入尾声。

中国汽车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此前向媒体表示。

“新势力车企主动地跟传统车企、大汽车集团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未必不是一个好的出路。”

事实上,威马汽车已开始尝试“复活”。

2025年4月3日,威马的四家公司经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并由深圳翔飞正式接管。

新股东表示,目前正全力推动威马EX5和E5两款车型在温州生产基地的复产工作。

首批车辆预计将于本月内下线。

在供应商普遍关心的债务问题上,威马提出了明确的分级清偿方案。

对于15万元及以下的小额债权,公司将全额以现金清偿。

超出部分则通过“15万现金+信托受益权份额”的方式清偿。

威马计划三阶段发展:

第一阶段聚焦于复产与销量恢复(2025-2026年)。

计划在2025年9月复产EX5和E5车型,年度销售目标为1万台,并力争达到2万台。

第二阶段定为2027-2028年,目标是年销量提升至25万至40万辆。

并推进高阶辅助驾驶车型量产,加强AI技术研发,并启动IPO筹备工作。

第三阶段(2029-2030),威马意图于2030年挑战年销量100万台、营收1200亿元的目标。

不过,业内专家对此持谨慎态度。

回归,有机会但不易。

当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当车主不再为“车企倒闭”担惊受怕,不再为“修车无门”焦虑。

中国新能源车才能真正从“规模领先”走向“品质领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