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系车企席卷车市,同质化竞争如何突围?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华为汽车合作动态

今年以来,汽车行业的高层互动中,华为始终是焦点。小鹏汽车何小鹏、广汽集团曾庆洪、长安汽车朱华荣、东风汽车杨青等企业负责人相继前往华为深圳总部,与任正非展开深入交流。双方在会谈中达成共识,并迅速推动合作落地。广汽埃安宣布搭载华为ADS 3.0自动驾驶系统的全新车型将于年内正式上市;上汽集团与华为联合开发的智能座舱方案即将进入实施阶段;而本田则罕见地打破技术壁垒,与华为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共同推进车机系统的技术创新。

华为系车企席卷车市,同质化竞争如何突围?-有驾

华为智驾引领行业变革

当与华为的合作从个别车企的尝试演变为行业趋势,“人均华为”的调侃逐渐传播开来。我们不禁思考,随着越来越多新车搭载华为技术,车圈正面临日益加剧的同质化竞争,这一局面又将如何破局?

华为智能汽车生态持续拓展

目前,华为鸿蒙智行联盟已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该联盟由华为与赛力斯、长安、奇瑞、上汽等车企深度合作构建,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形成“五界”布局,涵盖问界、享界、智界、尊界和尚界。

随之,“含华量”一词在汽车行业内迅速走红,成为衡量华为技术赋能程度的重要标准。随着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不断优化,其核心价值已从最初的营销概念,逐步转变为实际的技术标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首席执行官靳玉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35万元以上的车型中,搭载华为智能驾驶系统的“界”品牌市场份额已达到50%,这一数据也充分体现了华为智驾系统在高端市场的认可度。

华为系车企席卷车市,同质化竞争如何突围?-有驾

价格下探与合作升级

从2024年初余承东多次提及的“30万元以下亏损”,到如今尚界将定价下探至15万元以内,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价格定位持续向下调整。靳玉志明确表示,华为有意进一步向更低价格区间拓展,“我们希望服务更多用户,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已进入15万元级别,未来将持续向这一价格带延伸”。

与此同时,华为与整车厂商的合作模式正日益多样化。从最初的零部件供应商角色,逐步演进为智选车合作模式,再到如今的资本深度绑定,华为正在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合作生态体系。例如,阿维塔以15亿元入股华为引望公司并成为第二大股东,标志着合作模式的重大升级。这种资本层面的深度绑定不仅强化了双方的利益协同,也使阿维塔能够优先获取华为最新的核心技术,如其计划在明年首发搭载乾崑ADS 4.0智能驾驶系统。

然而,随着合作模式的不断扩展,同质化风险也逐渐显现。

华为系车企竞争升级

随着“华为系”车企持续扩张,同质化竞争问题日益凸显。当多款车型搭载相似的华为智能座舱与智驾系统,如何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合作方共同面临的挑战。当前,“含华”已成为车企营销中的常见标签,纷纷宣称搭载华为ADS或智能座舱,导致消费者难以辨识产品差异,最终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在此背景下,单纯依赖华为的品牌效应已难以为继,车企亟需探索新的增长路径与核心竞争力。

华为系车企席卷车市,同质化竞争如何突围?-有驾

华为回归专业供应商定位

面对当前挑战,华为正逐步回归“专业供应商”定位,效仿宁德时代为车企提供标准化产品与服务。从华为近期释放的信息可见,这一战略调整已初见成效。目前,华为面向汽车制造商提供的标准化解决方案,覆盖15-20万元、20-30万元及30万元以上三个主流价格区间,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以及电驱系统三大核心模块。

然而,这一路径并非毫无阻碍。标准化模式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势必限制整车厂商的设计自主性,从而可能导致产品同质化加剧。此外,若车企过度依赖华为技术,可能削弱其在供应链中的议价能力。

值得肯定的是,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车企逐渐意识到外部合作并非万能,唯有加强自主研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年上半年,多家车企加大了在核心技术领域的投入:比亚迪斥资120亿元用于智能驾驶研发;吉利汽车成立独立智能座舱公司,并从华为挖取核心团队,专注开发专属车机系统;就连早期深度依赖华为的赛力斯,也悄然组建起一支500人的技术团队,探索更具自主性的技术路线。显然,车企已逐渐认识到,华为的技术或许能作为进入市场的助力,但真正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仍是自身的技术实力与品牌价值。

华为系车企席卷车市,同质化竞争如何突围?-有驾

华为系车企创新转型

当前,“华为系车企”阵营持续扩张,但同质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在我看来,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将不再聚焦于“含华量”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企业真正的创新能力。唯有当“华为系车企”逐步摆脱对华为品牌标签的依赖,凭借自身核心技术赢得市场认可时,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