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9日,我拎着钥匙提了辆大众朗逸1.6自动品雅,落地价13.88万。当时身边朋友都说,这车合适家用,省心又稳定。现在回想,15年跑了20万公里,真不容易。
先说油耗,综合8.6升每百公里,挣钱的日子总觉得有点肉疼,但按那个车龄和车重,算是正常范围了。我认识几个同价位车型的车主,像本田思域和丰田卡罗拉,油耗大体差不多,但朗逸给人的感觉是根稳重、不那么激进的存在。其实油耗这事,消费者天天说,但每个人的开法差很大,所以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太理想化估计不现实。
刚用的时候,机油是矿物质,2年出保后,我直接换成全合成的,毕竟档口跑不动,想给发动机多点保护。其他液体,我一直按照手册来的,不敢自作主张。挺诧异的是,15年下来,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几乎没动过,水泵更换了1次,高压线圈全部换了一遍,后来两个后门的玻璃升降器和门锁拉线也坏了换掉,还有前后刹车片换了一轮,轮胎是10万一换。总结这段维修,量不多,换钱不小,但算下来日常花费不高。
说句碎碎念,买这车时,亲戚里的老修理工跟我说,车子这块料子挺经用,保养做得好,变速箱能撑三十万,发动机没理由。那时候听着倒挺靠谱。经过这么长时间掂量,确实不假。变速箱没有顿挫,发动机没烧油。算我倒霉还是运气好,这没坏就是没坏,不能普遍归结于朗逸好。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在这十五年里,最让我头疼的就是那俩玻璃升降器坏了——这和车辆核心性能没啥关系,可每次开不开窗户都烦。反倒这个小毛病提醒我,任何车都没那么完美。玻璃升降这种配件感觉像是用生活中的劣质塑料袋一类,好用但寿命有限。
聊聊供应链。你看,一辆车里能坏的零件多了去,这就像买菜,主料好不代表佐料也好。车企从研发订方案开始,供货商层层叠叠,性能稳定是多方博弈的产物。有时一个小零件供应出了问题,脚下这台车感觉马上反应过来,出点毛病。经常有人问我:你说车坏,是设计不好还是供应链乱?这真的很难用一个标准回答。得像拎着菜篮子,肉菜买对了,调味品也不能拉胯。朗逸这车,我猜在那个年代的供应链可能算稳定,没听说过大规模突发质控事件(没数据支持,纯猜测)。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回使用感,15万公里以后,我多了不少同车型的群友。大家讨论青少年的第N代轮胎换啥漂亮,聊油耗,聊保养,一通说下来发现有共性但没绝对。比如刹车片,要说朗逸刹车耐磨算是中庸水平,跟日产轩逸比着干,轩逸耐磨得多但刹车感没朗逸沉稳。大家说,开车时间长了,脚感很重要,影响开车心情。
中间有次朋友开他的同款车来我这,你这车咋没啥大毛病,我这刚换完变速箱滤芯,又开始顿挫了,我心里冷笑,全保养没保养一样。可别说,这点也让我认识到,我之前说朗逸三大件没大修有点绝对了。维修不只是车好不好的唯一指标,还是用车环境和驾驶惯共同决定。
对了,那天小区楼下一老人问我:你的朗逸这么久不修,啥秘诀?我说,认真保养别偷懒,油液啥的按时换,开车别太猛。他说,知道知道,不过现在车越来越复杂,这好开难开显然差不少。这话点醒我,现代车的研发周期越来越短,每代车的寿命期望跟我当年这辆不太一样。
说点跑题,我还没说过价格变动。提车13.88万,在当时感觉借了点东风,手头还紧。当年同价位国内品牌车那会皮实,但配置那叫一个自打脸。现在看价格,买辆硬派SUV都买得起了。车还没开,就先羡慕隔壁小区刚拿到的哈弗H6或者长安CS75,性价比直追路人。咳咳,这话说回来,汽车市场变迁那么快,老车主觉得心里一阵复杂。
随口猜个测,这辆朗逸即使价格调高百分之十,至少又能卖十年(体感),数据说不准,谁能料到二手市场行情?对了,保值率其实蛮能说明问题的,我心算过,朗逸到现在大约剩下40%残值。别笑,这算是好表现。
其实和大家一样,我也有那种驾车疲劳期,开久了就嫌麻烦,换挡变切挡也跟不上感觉,变速箱技术再好,也有磨损的限度。不过它没让我踩刹车时打滑,没让我担心电控系统突然失灵,这点足够感激了。
大奔哥那天路过我车旁边,兄弟,还是老朗逸靠谱!这97款车都买不上这么稳!他说话有点夸张,但老实说,这车陪我走过不少冷风热雨,朋友的不少第一辆车都被吐槽后换掉了。她们说车厢空间紧凑,座椅没那么舒服,可细节比新车讲究,没啥塑料味儿,这也许就是老车的魅力。
总归,15年20万公里,没出啥大毛病,不烧机油不顿挫,保养得当的朗逸品雅,值不值得入手?有人说老车就该换新车,有人说车好才放心。你觉得呢,十年后,我们的车还能和它比吗?或者说,哪台车能像它一样,陪你走这么多路,笑过也闹过,还是家里那个老朋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