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几年,新能源车刚开始流行的时候,大家都在热衷于一种叫三元电池的高新技术产品。
那会儿,磷酸铁锂电池就像班里那个没人注意的小透明,大家觉得它能量密度低,续航表现差,完全算不上高端产品。
谁能想到,事情会有这样的转变,现在磷酸铁锂电池变成了全球车企抢着要的“宠儿”。连特斯拉、宝马、现代、丰田这些国际知名品牌都跑到中国来订货,剧情的反转比电视剧还要精彩纷呈……
曾经的 “小透明”
在电池行业里,最初钴酸锂电池被视为“头牌”,可是钴这个东西非常稀少,价格也是高得惊人,想要大范围推广根本没法实现。
之后,三元电池崭露头角,它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强的续航表现,立刻成为许多豪华车款的首选。
像特斯拉Model S和日产Leaf这些早期热销的车型,毫不犹豫地采用了三元电池。
相比之下,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实在太低了,同样的重量下,它的续航里程远远落后于三元电池,差了不少。
不过,它也有自己的一些优势,成本非常低,令人惊讶,而且安全性非常过硬,在高温、过充或者受到机械冲击等极端环境下,就像个沉着冷静的“老干部”一样,不容易起火爆炸。
当时大家都在追求高性能的环境里,这两个优点并没有获得太多人的关注,磷酸铁锂电池只能默默待在角落里积灰。
在2016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车辆的续航里程和电池的能量密度成为了评价补贴资格的关键标准。
这样一来,使用磷酸铁锂电池的车型就受到了影响,很多因为不符合新标准,无法获得补贴,市场份额像滑梯一样快速缩减。
比亚迪一直坚持磷酸铁锂路线,算得上是这个领域的“铁杆粉”,如今也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改变。
到了2017年,比亚迪的新车型开始采用三元电池,到2019年中期,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场份额已经降到大约30%,不少业内专家都猜测,这条技术路线可能快要被淘汰了。
刀片电池,逆天改命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9年,那时候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大幅度减少,车企和电池厂商都开始重新思考这个一直困扰行业的成本难题。
就在这关键时刻,比亚迪推出了一款“秘密武器”——刀片电池,这款电池可真不一般。
它采用了巧妙的结构设计,直接省去了传统电池包里的模组部分,就像拆掉了房间里的多余隔断一样,空间利用得更充分,能量密度也随之大幅提高。
汉EV作为第一款配备刀片电池的车型,续航能力轻松突破600公里,同时在成本方面比同级别采用三元电池的车型要低得多。
比亚迪还分享了一段针刺测试的视频,只见钢针刺入刀片电池后,电池既没有起火,也没有爆炸。这一表现彻底颠覆了大家对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的偏见,大家都开始重新看待它了。
刀片电池一面世,就像一块投到平静湖里的巨石,掀起了层层波澜,宁德时代也不甘落后,立刻推出了CTP技术和麒麟电池,其他厂商也都纷纷跟进,加入到这场创新的角逐中。
在2021年,磷酸铁锂电池的出货量首次超越了三元电池,到2023年,这一市场份额已经接近70%,实现了一次漂亮的逆袭。
专利到期,中国供应链优势凸显
到了2022年,磷酸铁锂的基础专利保护期结束,全球的公司都可以不用付费直接使用相关技术了。
原本以为这会引起一场激烈的国际竞争,但没想到,中国企业早已经靠多年的积累,打造出了一套无比成熟的供应链和大规模生产体系。
想要在短时间内领先其他国家,几乎就像登天一样困难。即使关税很高,中国制造的磷酸铁锂电池还是依靠低成本的优势,依然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着领先地位。
随着成本持续下降,磷酸铁锂电池的用途变得越来越多样,不再只局限于电动车领域。
在储能方面,它也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传统的抽水蓄能需要很长时间来建设,而且限制很多,而电池储能系统就像个机灵的小帮手,建设速度快,部署也特别灵活,可以用集装箱的方式整体运输,快速搞定安装。
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储能电池出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0%,总数达到了90GWh,这个成绩真是令人惊叹。
布局未来,持续创新
在稳固目前市场的基础上,中国企业早就把眼光放得更远,积极着手布局下一代的电池技术。
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还有掺锰磷酸铁锂这几个新突破方向,都在按部就班地推进着。
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公司打算在2025年左右进行固态电池的技术测试,然后大概在2027年左右开始小批量生产。
比亚迪更是亮出了大招,打算在2025年推出第二代刀片电池,能量密度会提高到210Whkg,成本预计还能再降低15%,这个目标真是雄心勃勃!
从曾经被忽视的小角色,变成了全球市场的大赢家,这一路走来,靠的不光是运气,更是中国制造在成本把控、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整合方面的坚实实力,以及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面对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国电池公司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付出,正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为未来能源使用方式的变化不断带来新的动力。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还会见证更多中国电池技术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惊喜,一起拭目以待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