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比亚迪,现在大家伙儿心里可能都挺复杂的。
一方面,看到它的车满大街跑,甚至在国外都那么受欢迎,心里头那股自豪感是实实在在的;可另一方面,一提到它,又总能听到一些争议的声音,比如把价格打得太低,让同行没法活,还有对供应商要求苛刻等等。
这就让人犯嘀咕了,这家企业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特别是有人提出一个观点,说比亚迪最大的贡献,其实是给咱们普通老百姓提供了能养家糊口的工具,这话到底有没有道理?
今天咱们就像拉家常一样,把这事儿里里外外掰扯清楚。
咱们得从比亚迪的一个大转变说起。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2016年以前,比亚迪的路子有点像个“全能手”,啥零件都喜欢自己造。
从电池到车里的座椅,都想打上自家的标签。
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就是成本控制得好,车价能做得很低。
但在那个阶段,比亚迪的车子给人的印象也就是“便宜”,跟“高品质”、“高性价比”还差着点意思。
王传福,比亚迪的当家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他明白,一个企业要是总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玩,永远也成不了世界级的选手。
于是,一场让很多人都捏了把汗的改革开始了。
王传福在公司内部放了话,要求比亚迪自己的供应链部门,必须跟国际上那些顶尖的供应商,比如德国的博世、大陆这些大牌子,真刀真枪地比一比。
规矩很简单:如果价格一样,你们自己造的零件质量比不上人家的,那对不起,这个部门就直接关门,我宁愿花钱去外面买。
这话说出来,公司里肯定有很多人不理解,这不等于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家当给拆了吗?
改革的阻力非常大,毕竟这动了太多人的饭碗。
但王传福的决心更大,据说他在一次会议上,为了表明态度,当场就宣布关掉自家的座椅工厂,还硬性规定,有些车型上,从外部采购的零部件必须超过一半。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无异于壮士断腕,但也正是这一刀,才逼着比亚迪打开了大门,去拥抱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最终才有了今天这个庞大而开放的供应商体系。
那么,新的问题就来了。
以前自己造零件,成本低,所以车卖得便宜。
现在改成从外面买,那些国际大厂的零件可不便宜,那比亚迪的车价怎么还能保持那么大的优势呢?
这就牵扯到行业里一个很普遍,但普通消费者不太了解的操作了,那就是“账期”。
说白了,就是供应商先把货给你,你过一段时间再付钱。
比如,你是一家给比亚迪供应螺丝的小工厂,你得先自己掏钱买钢材,雇工人,把螺丝生产出来,然后送到比亚迪的仓库。
比亚迪收了货,并不会立刻把钱给你,而是会给你开个“白条”,承诺在约定的时间,比如说三百天之后,再把这笔货款结清。
这三百天里,比亚迪拿着本该付给你的钱,就可以去做更多的事情,比如投入研发、扩大生产线、在全国开更多的门店,用这种“薄利多销”的方式,迅速把市场规模做大。
只要它的车能一直卖得好,资金能周转回来,那么到了约定的日子,付给你的货款就不会有问题。
其实,这种模式在制造业里非常常见,不光是汽车行业,像苹果、富士康这些大企业,都是这么运转的。
但比亚迪之所以引起争议,是因为它的账期在行业里算是特别长的。
一般车企给供应商的账期可能在三个月左右,也就是九十天,而比亚迪的账期一度被说到长达三百天,将近一年。
这对那些本来利润就不高的供应商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
这三百天里,他们不仅收不到钱,还得继续垫钱生产,万一中间出了点什么岔子,资金链一断,可能就直接倒闭了。
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比亚迪这种做法是不是有点“不厚道”?
确实,这对供应商来说风险很高。
但是,我们得换个角度想一想。
对于供应商来说,他们最害怕的,到底是账期长,还是收不回钱?
答案肯定是后者。
如果一个企业答应你九十天付款,但它本身经营得摇摇欲坠,那你心里肯定也是七上八下的,生怕九十天没到,它自己先关门了。
相反,另一个企业虽然要三百天才付款,但它的生意蒸蒸日上,车子卖得火遍全球,那你心里反而会觉得踏实一些,因为你知道它有能力在三百天后兑现承诺。
这正是比亚e迪正在做的事情。
现在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不是几年前那片可以轻松捞金的“蓝海”了,而是竞争惨烈的“血海”。
各家车企都在拼价格,很多车甚至是亏本在卖。
在这样的环境下,谁能活下来,谁能保证自己不断掉资金链,才是最关键的。
比亚迪给出的答案是:走出去,到海外去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当国内的同行还在为一块小蛋糕打得头破血流时,比亚迪的汽车已经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
你看数据就知道了,2024年比亚迪在海外的销量预计能达到四十多万辆,增长速度非常惊人。
它在欧洲的匈牙利建了工厂,在泰国的工厂也已经投产,产品已经卖到了全球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找到了巨大的新增市场,有了源源不断的收入来源。
它的盘子足够大,大到可以对冲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带来的风险。
所以,尽管它给供应商的账期很长,但在很多供应商眼里,它反而是最可靠的合作伙伴之一,因为大家都相信,只要比亚迪的车能在全球继续热卖,那张三百天的“白条”就比很多九十天的“白条”要安全得多。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文章开头提出的那个观点。
说比亚迪被批评过是“血汗工厂”,但它也确确实实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让很多普通人有了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
说它早年间有“抄袭”的嫌疑,但它也正是在西方国家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的背景下,硬生生闯出了一条自主研发的道路。
说它用低价“内卷”同行,但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让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变得亲民,让一个三十多岁可能面临失业的中年人,能够用不那么高的成本,买一辆车去开网约车,为家庭撑起一片天。
我们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去看问题。
如果用今天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之后的眼光,去评判一个在艰难环境中挣扎求存、野蛮生长起来的企业,要求它在创业初期就做到方方面面都尽善尽美,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比亚迪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一个缩影,它走过的路充满了争议和汗水,但它最终的目标,是让先进的技术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能真正服务于大众,为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提供一个改善生活的可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