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L库存爆表!真相扎心:年轻人宁愿买小米也不选它,问题出在哪?
近逛4S店,汉L展车排排坐的场面让人心头一紧。销售小哥愁眉苦脸掏出手机:“老铁,厂家二季度压了三万多台,真正卖掉的才三分之一,剩下两万多全堆仓库里吃灰呢!”这场景,像极了一场高端化梦碎的现场直播。
问题核心:品牌标签成了“紧箍咒”
汉L本身实力不俗——4秒级加速、激光雷达、续航扎实,配置单堪称豪华。但年轻人却用脚投票,转头奔向小米SU7。为啥?一句吐槽道破天机:“这车看着不就是网约车Pro Max吗?”满街跑的秦PLUS、宋Pro早已把比亚迪“亲民”标签焊死在大众认知里。汉L堆料再猛,车标一亮,路人第一反应仍是“师傅走平台还是私下付?”这种品牌认知鸿沟,激光雷达也填不平。
定价策略:卡在“不上不下”的尴尬位
20-30万区间,汉L活成了“夹心饼干”。往上够不着腾势N7的豪华感,加两万就能升级;往下又舍不得下探到海豹的性价比区间,省五万买海豹四驱,加速同样犀利,颜值还更年轻。没有“非买不可”的理由,就像当年辉腾顶着V12心脏却披着帕萨特外壳,再强的硬件也敌不过“不够高级”的刻板印象。
营销代差:情绪价值才是硬通货
隔壁小米SU7硬件未更强,但雷军把发布会变成演唱会,首批车主进工厂拍纪录片,“年轻人的第一台电动轿跑”直接刻进用户DNA。反观比亚迪,还在执着于“百公里电耗”的技术宣讲,而Z世代要的是朋友圈点赞车,是咖啡桌上钥匙多放三秒的社交资本。当竞品在谈“人生第一辆车”时,比亚迪还在算“五年省多少油钱”,这代差不是一星半点。
自救困局:降价清仓恐饮鸩止渴
如今比亚迪祭出每台666元补贴清库存,经销商甚至挂临牌当二手车甩卖。但治标不治本——两万辆库存的症结在用户心里,不在仓库。若想翻身,要么彻底重塑高端形象,用设计和服务撕掉网约车标签;要么果断降价到18万区间,以规模换声量。怕的就是摇摆:既想保高端面子,又舍不得性价比里子,终两头落空。
汉L的困境,是技术派向上突围的典型缩影。当年轻人买车早已越过参数比拼阶段,车标背后的身份认同、社交价值才是胜负手。比亚迪擅长造车,下一步得学会造梦——否则库存压力,只会如影随形。毕竟,谁愿意花三十万买辆“被误认网约车”的豪车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