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轮胎用五年,国内轮胎用三年,价格却贵一倍

相信很多车主朋友在换轮胎的时候,心里都犯过嘀咕,这可能是一道比“今天中午吃什么”还难的选择题。

一边是价格动辄上千,名声在外的米其林、普利司通这些“洋品牌”;另一边是价格亲民,只要几百块钱的国产品牌。

不少老司机口中都流传着一个说法:“一条进口胎能用个五年,咱国产的顶多跑三年,这质量差距摆在这儿呢。”再加上价格差了一倍,每次换胎都像是一场关于钱包和安全感的博弈。

这到底是事实如此,还是我们长久以来的一种误解?

国外轮胎用五年,国内轮胎用三年,价格却贵一倍-有驾

今天,咱们就来把这轮胎里的门道,好好地捋一捋,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国产轮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给咱们留下的“第一印象”确实算不上太好。

这个印象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这口锅,不能全让轮胎厂自己来背,很大程度上是过去国内汽车市场的特殊环境造成的。

回想一下十几二十年前,国内汽车市场最流行的是什么?

是“价格战”。

各大车企为了让自己的车子在价格上更有吸引力,那真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来压缩成本。

而轮胎,作为一个既关键又相对容易“动手脚”的部件,就成了那个被牺牲的对象。

这就好比你买了一套精装修的房子,开发商为了省钱,给你配的灯泡是最便宜的那种,虽然也能亮,但光线昏暗还特别费电。

你住进去之后,天天对着这个昏暗的灯,心里能舒服吗?

下次自己换灯泡,你肯定会想,再也不买这种便宜货了,得买个好点的、亮的、省电的。

汽车轮胎也是同样的道理。

很多国人买的第一辆车,原厂配备的就是一条为了极致压缩成本而生的国产低端轮胎。

这种轮胎最大的优点可能就是“耐磨”,能让你跑很长的公里数,但缺点也同样突出:胎噪大得像开飞机,路感硬得像块石头,过个减速带能把人的五脏六腑都颠出来。

这种糟糕的初次体验,就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了消费者的心里。

等过了三四年,好不容易把原厂胎磨得差不多了,要去换新轮胎的时候,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可算能摆脱这套破胎了,这次一定要换个舒服的、安静的!”于是,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广告打得响亮、口碑听起来更好的进口品牌。

可以说,是国内车企早期的“价格战”策略,无形中为国产轮胎挖了一个“坑”,让它背上了“低质低价”的标签,这个标签一贴就是很多年。

那么,咱们再来聊聊价格。

国外轮胎用五年,国内轮胎用三年,价格却贵一倍-有驾

一条一千块的进口胎和一条五百块的国产胎,这中间差的五百块钱,到底差在了哪里?

真的是材料和技术上天差地别吗?

有差距,但绝对没有价格显示的那么大。

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成本,叫做“品牌溢价”,说白了,就是你为这个牌子本身付的钱。

举个大家都能理解的例子,耐克的鞋子。

全世界很多耐克鞋都是咱们中国的工厂生产的。

可能在同一个车间里,左边的生产线下来的是贴着耐克标志的鞋,出厂后卖一千多;右边的生产线用着差不多的材料和工艺,生产的是咱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可能只卖三四百。

这中间巨大的差价,难道是那几针几线的区别吗?

不是的。

差价在于那个小小的“对勾”标志背后所承载的一切:几十年来铺天盖地的广告投入、体育明星的巨额代言费、各种赛事的赞助,以及品牌给你营造的那种“高级感”和“身份认同”。

这些无形的成本,最终都要分摊到每一双鞋上,由消费者来买单。

轮胎也是一个逻辑。

米其林、马牌这些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品牌,它们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你多付的那五百块钱里,有一部分确实是用在了更前沿的技术研发和更严格的质量控制上,但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你为它的品牌故事、市场营销以及人家企业员工的高工资高福利支付的费用。

而咱们的国产品牌,长期以来在低价市场里“肉搏”,利润空间被压得非常薄。

在天然橡胶这种主要原材料全球统一定价的情况下,它没有足够的利润去支撑大规模的品牌建设和尖端技术研发,只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耐磨”这种最基础、最容易被价格敏感型用户感知的性能上。

这就形成了一个不太好的循环:因为卖得便宜,所以没钱搞高端研发和品牌;因为缺少高端产品和品牌力,所以只能继续卖便宜货。

原文里那个卖玉米的例子,说得特别生动,也特别在理。

一个摊主,他有一级、二级和次品三种玉米。

国外轮胎用五年,国内轮胎用三年,价格却贵一倍-有驾

一级货又大又甜,但成本高,卖贵了没人买,赚不到钱。

二级货大小适中,成本和售价也合适,卖得最快,利润反而最好。

次品货虽然小,但价格便宜到让人心动,老百姓买得高兴,摊主薄利多销也赚得开心。

结果就是,摊主渐渐地就不愿意费力去卖那个吃力不讨好的一级货了。

这不是他没有能力种出好玉米,而是市场用实实在在的钞票告诉他,眼下大家最需要、最愿意买单的就是经济实惠的货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轮胎市场就是这个“玉米摊”。

当大部分车主的消费观念还停留在“能用就行”、“越耐磨越省钱”的阶段时,你跟他聊什么静音舒适、聊什么湿地抓地力,他可能觉得你是在说“天书”。

市场的指挥棒指向哪里,厂家自然就往哪里使劲。

他们不是造不出媲美“一级货”的高端轮胎,而是造出来了,贴上国产品牌的标签,卖一个相对高的价格,很多消费者心里又会打鼓:“这个价钱,我为什么不直接买进口的?”这种厂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互相观望和不信任,也限制了国产高端轮胎的发展。

然而,最关键的一点是,时代变了,那个“玉米摊”的故事正在被改写。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汽车消费的成熟,现在的车主,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车的需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不再仅仅把车当作一个从A点到B点的代步工具,我们开始追求驾驶的品质,在乎家人的乘坐感受,希望在车里能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私人空间。

大家的需求,已经从单一的“耐磨”,升级到了对静音、舒适、安全、操控等全方位的要求。

市场的需求变了,聪明的厂家自然会立刻跟上。

你现在再去了解一下市场,会发现像朝阳、赛轮、玲珑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国产品牌,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高端系列产品。

在很多国内外专业媒体的轮胎评测中,这些国产高端轮胎在湿地刹车、滚阻、噪音控制等关键性能指标上,已经完全不输给同级别的国际大牌,甚至在某些项目上还能实现反超。

还有一个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冷知识”:中国早就是世界第一大轮胎生产国和出口国。

我们生产的轮胎,不仅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大量出口到对产品标准要求极为苛刻的欧洲和北美市场。

你在国外看到的很多车上,装的可能就是一条漂洋过海、地地道道的“中国制造”。

这些轮胎能通过欧盟严苛的轮胎法规检测,本身就说明了我们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

所以,“国外用五年,国内用三年”的说法,更像是对过去的一个刻板印象,已经不能准确地描述今天的现实了。

如今的国产轮胎,早已不是那个只能在低价区徘徊的“愣头青”,它已经具备了生产“一级好货”的实力,并且正在以一个更实在、更具性价比的价格,摆在你的面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