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毛利率逆袭,靠的是偷工减料还是真本事?

2025年国产车毛利率逆袭!赛力斯小米真超BBA了吗?

根据各大车企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国产新势力代表赛力斯(问界系列)和小米SU7,上半年整车毛利率分别达到约29倍整数水平和接近25倍的整数水平,而传统豪华三巨头BBA(奔驰、宝马、奥迪)在华销售的净利润却遭到空前打击。

在华销量也集体下滑,奔驰、宝马、奥迪分别下降了十四分之一、十五点五分之一和十分之一。

要知道,十年前国产车还在为保本线发愁,如今直接把德系豪门的利润王冠抢过一半。不少人调侃:"国产车终于硬刚起来了?"可真相真这么简单?赚钱多了就等于赢麻了?咱今天就来扒扒这背后的门道。


第一部分:赛力斯小米毛利率真超BBA了?这数据咋来的?

国产车毛利率逆袭,靠的是偷工减料还是真本事?-有驾

先敲黑板:根据各上市车企最新财报披露,我们统计的是2025年上半年主流车企的整车毛利率,也就是卖一辆车扣除原材料、生产、营销等成本后,真正赚到的钱占售价的比例。

数据显示赛力斯在上半年的毛利率达到29倍多的整数水平,其中第二季度更是冲到了29点五左右。小米SU7上半年毛利率保持在24倍多的水平,其中第二季度更是猛增到26倍多。

而BBA这边,根据官方财报披露的净利润情况来看,在华业务承压严重,奔驰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一半,宝马下降到三成不到,奥迪下降到接近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BBA通常不会单独披露中国市场的毛利率数据,这给我们对标分析带来了困难。但从他们发布的财报能看出来什么呢?能看出他们在中国市场日子确实不好过。

这数据啥概念呢?举个直观的例子:问界M9起售价在47万左右,按29倍多的毛利率算,每卖一辆毛利约13万多。虽然BBA单车毛利额可能因为价格更高而略高,但别忘了一个关键点:赛力斯和小米的车型均价更低。

问界主力车型普遍在30万到50万的区间,小米SU7在20万到30万的范围,他们在这样的低价区间硬生生挤出了比BBA更高的利润倍数,这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国产车毛利率逆袭,靠的是偷工减料还是真本事?-有驾

更打脸的是这背后的趋势。BBA的净利润在中国市场这三年一直在承压下滑,而赛力斯从2023年的基础逐步提升到现在近30倍的水平,翻了一倍多。小米更夸张,2024年首款车SU7上市时还在亏损,2025年第二季度直接跃升到26倍多,增长速度快到可怕。

为啥会有这种反转?这不是凑巧,背后是有原因的,咱接着往下挖。

第二部分:国产车毛利率逆袭,靠的是"偷工减料"还是真本事?

可能有人要问:毛利率高是不是因为国产车减配了?或者靠政府补贴?其实恰恰相反,这背后藏着三张真牌。

第一张牌叫供应链自主权。赛力斯和华为合作的问界系列,核心零部件比如说HarmonyOS车机系统、华为自研的DriveONE电驱系统,都是深度定制。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赛力斯不用再给中间商赚差价,直接和华为合作开发,成本立马就能压下来。


小米的套路更绝。SU7的电池用的是宁德时代最新的麒麟电池,电机是自研的扁线电机技术,智能驾驶芯片和英伟达联合优化。他们通过技术入股加长期大订单,直接锁定了最优惠的供应链价格。

国产车毛利率逆袭,靠的是偷工减料还是真本事?-有驾

对比BBA,人家还得向博世、采埃孚这些国际一流的Tier1供应商采购零件。人家说涨价就涨价,2024年欧洲芯片危机时,BBA光芯片采购成本就涨了近20倍的整数水平。这差距有多大?一算就明白。

第二张牌叫规模化摊薄。2025年上半年问界系列销量达到14万8千多辆,小米SU7的销量也在快速增长。汽车行业有个通用的规律,叫盈亏平衡点,意思是当单一车型年销达到十万辆以上,每辆车的模具、生产线折旧成本就能降低三倍左右。

反观BBA,他们在华主力车型比如奔驰C级、宝马3系,虽然年销也有十五万到二十万辆,但人家为了维持豪华品牌的调性,不能不砸钱。线下展厅要装修得气派,全球广告要投放得声势浩大,这些面子工程最后都得摊进车价里。

所以看起来BBA销量也不少,但利润率反而被压下来了,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

第三张牌叫技术迭代精准打击。比如问界M9的途灵底盘系统,用上了空气悬架加激光雷达预瞄技术,这套系统的成本其实比传统豪华车的机械悬架高不了多少,但用户体验直接拉满。过减速带不颠,高速变道稳得不行,这种体验豪华车要堆昂贵的材料才能实现,问界靠技术和算法就搞定了。

小米SU7的澎湃智能座舱用的8295芯片配澎湃OS,车机流畅度直接碾压BBA的那些祖传系统。不少宝马车主就吐槽过,自己的车机卡得比2018年的手机还慢。这些技术不需要堆黄金真皮、不需要用昂贵的手工缝制,靠软件和算法就能拉开差距,利润自然更高。

国产车毛利率逆袭,靠的是偷工减料还是真本事?-有驾

这就是国产车的真本事,不是偷工减料,而是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毛利率赢了,国产车真就躺赢了吗?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喊:"国产车牛啊,毛利率都超BBA了,是不是马上要取代豪华品牌了?"先别急,真相可能让你意外。

首先有个最基础的经济学常识:毛利率不等于净利润。BBA虽然在中国市场的毛利率相对受压,但人家有一百多年积累的品牌溢价,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人家的后市场才是真正的利润大头。

比如奔驰一辆车的售后毛利率能达到四倍多的水平,维修配件、保养服务、金融保险这些加起来,才是人家真正的赚钱项目。而国产车目前还在冲销量的初期,小米SU7的售后网点刚铺到二线城市,赛力斯的充电桩覆盖率也集中在一二线。


这些隐形的服务短板可能会影响长期利润,所以说毛利率高只是纸面上的漂亮,真正的盈利能力要看五年十年的长期数据。

国产车毛利率逆袭,靠的是偷工减料还是真本事?-有驾

其次,BBA也在反击,而且动作很快。2025年下半年,奔驰推出了EQE SUV中国特供版,直接砍掉八万的价格,配置直接对标国产新能源。宝马计划2026年在沈阳工厂投产新一代电动平台,零部件本土化率要提到七倍多。奥迪更是直接和上汽合作开发平价电动车型,目标售价在25万以内。

这些动作说明什么?说明BBA没怂,反而开始学国产车的性价比玩法。他们的反应速度其实很快,这对国产车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更重要的还有一点:消费者买豪华车,买的不仅是车,还有身份认同。问界M9的车主可能是科技极客,小米SU7的粉丝多是年轻码农,这个用户群体和传统豪车用户完全不一样。

那些真正愿意为三叉星徽、蓝天白云买单的企业高管、传统富豪,短期内可能还是更倾向BBA。品牌文化这东西,不是靠毛利率就能一夜颠覆的。这是两个不同的市场,不是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有吗?

国产车毛利率逆袭,靠的是偷工减料还是真本事?-有驾

财报一出,评论区直接成了辩论现场,咱挑几个典型问题聊聊,这些问题其实代表了很多人的疑惑。

问题1:国产车毛利率高了,会不会也学BBA开始割韭菜?

答:短期来看不太可能,但也要警惕。赛力斯和小米现在还在抢市场的阶段。小米CEO雷军说过硬件利润不超5的说法,虽然实际数据超过了,但目标摆在那儿。赛力斯创始人余承东也强调要把技术红利让给用户。

但长期得警惕:如果销量增速放缓,什么时候会转向通过选配涨价、减配提价来保护利润呢?这个逻辑链我们都懂。所以选车时还得盯紧配置单,别等到坑你的时候才后悔。

问题2:BBA毛利率跌了,会不会偷工减料?

答:已经有苗头了。2025款宝马3系被吐槽内饰塑料感变强,奔驰E级取消了部分真皮包裹,这些其实都是成本控制的结果。但BBA比国产车更懂什么叫品牌底线。

国产车毛利率逆袭,靠的是偷工减料还是真本事?-有驾

就算减配,他们也不会在核心安全配置比如气囊、刹车这些关键点上动手脚。为什么?因为砸招牌的代价太高了。百年品牌的信誉一旦破了,几十年都难修复,这笔账BBA算得很清楚。

问题3:国产车毛利率赢了,是不是该买国产?

答:这要看个人需求。如果你追求科技感、智能化配置,预算在30万以内,问界M7、小米SU7绝对是真香选择。新上市的问界M7上市仅21天就交付了一万多台,说明市场认可度很高。

但如果你更看重品牌社交属性,比如做生意接待客户,或者对德系驾驶质感有执念,BBA依然值得考虑。毛利率只是商业数字,最终买车还得看个人偏好,没有绝对的对错。

结语:国产车的"支棱",才刚刚开始!


从2025年上半年这份毛利率数据能看出:国产车不再是低价低质的代名词,而是靠着供应链优势、技术迭代和规模化生产,硬生生在豪华车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

国产车毛利率逆袭,靠的是偷工减料还是真本事?-有驾

但毛利率超BBA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能不能守住口碑、补上品牌短板、应对BBA的反扑,才是真正的考验。

BBA们已经开始反击了,他们推出了便宜版豪车,计划加大本土化投资,这些都表明传统豪华品牌在被逼着进化。国产车想要真正替代他们,不仅要比拼毛利率,还要比拼服务体系、品牌累积、消费心理等深层因素。

下次再有人说国产车不行,咱就把这组数据甩过去:赛力斯的毛利率对标BBA的利润下滑幅度,小米从亏损到盈利的速度,问界M7上市三周就交付万辆的热度。

这些数据加在一起,说明了什么?说明国产车,这次真没怂。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竞争的终局不会这么快到来。无论是国产品牌还是豪华品牌,真正赢家都是那些能够长期坚持品质、坚持创新的企业。毛利率高了反而要更加谨慎,因为高利润往往伴随着更高的用户期待和市场风险。

国产车在这一轮竞争中展现了惊人的发展速度,但能不能守住这个优势,能不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护城河,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国产车毛利率逆袭,靠的是偷工减料还是真本事?-有驾

未来五年,中国车市会是什么样的格局?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