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为什么选上海,产业链齐全,人才集中,政策支持多

午夜零点的浦东,灯光在玻璃幕墙上反射出冷峻的影子。威马汽车的新总部大楼外,连路面的倒影都规整得像是CAD画出来的。门口保安哈欠连天,手里搓着刚发的工牌。要不是楼顶那一排并不起眼的logo,路人八成分不清这家企业是不是新开的健身房。如果你是老板,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看着这座被夜色浸染的城市,你会选上海,还是北京?

威马在上海安家,并不是一时兴起。业内人都说扎心,归结起来,无非四点:产业链、人才、政策、营商环境——说穿了,都是“活下去”必须的底牌。

先说产业集群效应。长三角就像汽车界的拼图基地,缺齿轮有齿轮,缺电池有电池,缺芯片还真的有芯片。上海打个电话,明天零件就能送到你楼下。北京呢?汽车配件从河北拉过来,路上都快长锈了。一个造车满级礼包的城市,对刚出道的新势力来说,就是父母给买的学区房,别人羡慕得牙痒,但你用的时候根本不觉得多高级。威马不是不想跟北汽当邻居,而是新势力天生就得靠产业链养着。选错城市,腰斩自己都是轻的。

再说人才优势,这条太懂了,看到这里老板们可能会有点不开心:“哪家公司不是拼命抢人?”可汽车圈如果没在上海混过,只能算外行。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这两个风口行业,最多的人在上海蹲着。名校毕业的、有大厂履历的、会写自动驾驶代码的,打个招呼就能凑成一桌麻将。北京那边,高手多归高手,互联网的气息永远比齿轮多些。大厂HR专爱挖腾讯、字节、央企那帮人,真懂动力电池的,少得像秋裤上的洞。不缺人是北京的优势,不缺造车人的,才是上海的专利。

第三步,政策支持。这个话题说出来,大家都不太愿意聊——太直接了,赔笑都不想。但造车烧钱,烧的是人民币,不是理想。初创期能不能拿到补贴,能不能办牌照,能不能抢得研发经费,上海像小时候姥姥舀汤圆一样,给得慷慨。北京一直主打“规矩”,传统车企牌照批得严,新势力有点像没进户口的外地户,政策倒不是故意卡你,但也不会给你开小灶。所以上海成了行业聚集地,政策“维他命”下的新势力都活得比较滋润,起码不用天天为补贴哭穷。

最后一刀,营商环境。透明、速度、办事效率,上海的政府像企业的后勤管家,呵护得你怀疑人生。注册公司,审批流程,十天半个月就搞定。北京可是首都,流程严谨到你快以为在申请联合国会员资格。实话说,新势力真没时间等——市场变得太快了,代码没写完竞品先卖出了十万台。威马有点像手里攥着启动资金的急性子,谁让他能快一步,他就靠近一步。

说到这,你可能觉得威马也没啥选择,竞品蔚来、小鹏这些同学,也都选了上海扎营。事实上,新势力如果还选“祖籍”北京,可能真的不是考虑“造车”,而是考虑“造势”。老派如北汽,赛道依然稳,但新玩家的“存在感”被上海生态猛地一点,全都亮灯了。

有意思的是,威马当年选址时,业内并不是人人看好。有人觉得“实业起步就离政治远”,失策。也有人嗤之以鼻,“首都资源你不拿白不拿”。但行情一走,才发现起家靠的是产业链,不是刷存在感。

威马为什么选上海,产业链齐全,人才集中,政策支持多-有驾
威马为什么选上海,产业链齐全,人才集中,政策支持多-有驾
威马为什么选上海,产业链齐全,人才集中,政策支持多-有驾
威马为什么选上海,产业链齐全,人才集中,政策支持多-有驾
威马为什么选上海,产业链齐全,人才集中,政策支持多-有驾
威马为什么选上海,产业链齐全,人才集中,政策支持多-有驾
威马为什么选上海,产业链齐全,人才集中,政策支持多-有驾
威马为什么选上海,产业链齐全,人才集中,政策支持多-有驾
威马为什么选上海,产业链齐全,人才集中,政策支持多-有驾
威马为什么选上海,产业链齐全,人才集中,政策支持多-有驾
威马为什么选上海,产业链齐全,人才集中,政策支持多-有驾

当然,造车这事吧,地方选得对不代表企业不会出问题。威马后来陷入资金困境,可是不能否认上海在早期给了它软着陆。假设它当初选了北京,说不准一上来就成了“气候”,但落地和活命都需要时间,时间就是最大的成本。这年头,生死不过几个财报周期,没人会为坚强的城市标签买单。

回头看看,现在的上海,俨然成了新能源汽车的小硅谷。人才、产业链、政策、环境,每一条都像新势力的保命符。这里的企业活得再难,也能活得比别处有尊严。北京近些年虽在奋力追赶,但南方城市的“小步快跑”,让北方的“稳中求进”显得有点“稳定过头”。谁都想进步,谁都想变革,但不是每个城市都愿意为初创企业“破坏规矩”。

说句黑色幽默,调侃一下这个圈子——汽车行业好不容易要变“新势力主导”,最后大家都在拼谁更像上海人。北汽要是当年多请几个上海专家,或许新势力也就不必南下了。这种时候,“人才南迁”成了常态,地产中介都能讲一套“新能源房产故事”,造车的老板在餐厅和电池工程师亲自喝酒,搞得像老上海的外贸圈。

归根到底,威马选上海的四个理由,不是哪一条能单独撑场面,是这城市的生态浓度高到像满杯可乐,初创公司只要插根吸管就能喝到养分。想造车,不能靠幻想,必须抱大腿。威马选上海,实际是选了一条少走弯路的捷径。

但问题也来了:如果未来上海的成本越来越高、政策不再“宠着你”,有没有新的“新势力圣地”能接棒?企业选址,到底是选生态,还是选未来?又或者,不论城市怎么变,企业命运终究靠的是自己能不能活得下去——这才是这些故事里,真正值得深思的地方。

你会怎么选?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