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车企,关掉了在中国的最后一家店!

近日,瑞典电动汽车品牌极星Polestar关闭了位于上海前滩L+Plaza的最后一家直营门店,这标志着该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实体零售网络全面收缩。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该门店已停止营业,原有展车全部撤出。极星官方客服确认,目前品牌在中国主要采取线上销售模式,消费者需通过官方网站等数字渠道完成购车流程。这一重大战略调整引发业界广泛关注,预示着这个源自北欧的电动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这家车企,关掉了在中国的最后一家店!-有驾

根据最新销售数据,极星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与全球业务形成强烈反差。易车零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极星在华仅售出69辆新车,其中1月份售出56辆,2月和6月各售出6辆,3月份仅售出1辆,4月和5月更是出现零销售的窘境,这样的销量表现,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5年第三季度极星全球零售销量达14192辆,同比增长13%;前九个月累计零售销量约44482辆,增幅达36%。具体车型方面,Polestar 2全球累计销量约37.3万辆,Polestar 4累计销量超过23.1万辆。这种巨大的市场反差,凸显了极星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独特挑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仍然是极星全球战略中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Polestar 2在台州工厂、Polestar 3在成都工厂、Polestar 4在宁波工厂、Polestar 5在重庆工厂完成制造。据了解,这些生产基地现已全面转向出口导向,专注于满足全球市场需求。这种在中国制造、却不为中国销售的特殊商业模式,在汽车行业中颇为罕见。

这家车企,关掉了在中国的最后一家店!-有驾

公开财务数据显示,极星汽车的经营状况令人堪忧。截至2024年底,极星汽车资产合计40.54亿美元,负债总额高达73.83亿美元,净资产为负33.29亿美元,明显处于资不抵债状态。更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至2024年这五年间,极星累计亏损超过51亿美元,其中2024年单年净亏损就达到20亿美元。这种持续扩大的亏损态势,使得投资者对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质疑。汽车行业分析师张明表示:“极星在中国市场的撤退并非偶然。持续的亏损和资不抵债状况,加上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电动车市场的表现不佳,给极星的长期发展蒙上阴影。品牌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一个年销量超千万辆的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找到自己的定位。”值得注意的是,极星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该品牌曾尝试通过降价促销、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提升销量,但效果甚微。在激烈的价格战和快速迭代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极星始终未能建立起足够的品牌认知度和产品竞争力。

这家车企,关掉了在中国的最后一家店!-有驾

多位行业观察家与分析师指出,极星在中国市场的挫折,根源在于其本土化战略的深度与广度均显不足。尽管该品牌在产品性能与技术层面仍具一定竞争力,但在面对中国市场所亟需的本地化适配、渠道下沉与服务网络覆盖时,暴露出明显短板。作为全球竞争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对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全生命周期服务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极星转向纯线上销售模式之后,如何有效回应消费者在试驾体验、车辆交付与售后维护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将成为其能否在中国市场持续存在的关键考验。必须承认,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步入“深度内卷”的竞争阶段。跨国品牌若想在此立足,必须推动从产品定义、研发、营销到用户运营的全链路本土化创新,而非简单引入全球化车型。极星的案例也折射出市场格局的深刻变迁,随着比亚迪、蔚来、小鹏等本土企业迅速崛起,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座舱、高级别辅助驾驶等本土化功能的需求已成为主流,而这恰恰是许多跨国品牌的共同软肋。

这家车企,关掉了在中国的最后一家店!-有驾

写在最后:极星关闭中国最后一家直营店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新一轮洗牌期。这个案例给行业带来重要启示,完善的销售网络、深入的本土化研发、精准的产品定位,是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随着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那些无法适应中国市场快速变化节奏的品牌,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考验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战略定力!同意的点赞、点在看,不同意的留言来杠,转发也是一种赞赏。

这家车企,关掉了在中国的最后一家店!-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