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把坦克品牌CEO常尧告上了法庭——而这位刚上任不久的高管,已经整整一个月联系不上。
北京互联网法院已立案,9月21日开庭。
案件性质是“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但常尧并无公开社交账号,外界一头雾水。
长城汽车没回应,常尧的朋友圈停在6月24日,工号也从内部系统消失。
汽车圈的猜测与传闻,像夏天的热浪一样扑面而来。
事情的开端并不复杂。
7月,这起案件在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原告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被告是长城汽车旗下坦克品牌CEO常尧。
立案原因写得很笼统——网络侵权责任纠纷。
可问题是,常尧并不是那种在社交平台上高调发言的人,他甚至没有开通微博或抖音。
于是,大家的好奇心被彻底吊了起来:他到底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触碰到了比亚迪的底线?
常尧的履历并不长,但节奏很快。
今年刚刚接手坦克品牌CEO的位置,外界还没来得及熟悉他的风格,他就突然“消失”了。
6月24日,他的朋友圈停更;7月初,汽车圈开始流传他失联的消息。
有人说是长城内部反腐行动波及,有人说是他分管的坦克品牌KOC媒体合作项目出了问题。
更让人心里一紧的是,长城内部通讯录和OA系统里,已经查不到他的工号。
这种“人间蒸发”的细节,让传闻更添几分悬疑。
长城汽车的高管调整也在同一时间段发生。
刘艳钊升任副总裁,主管传播中台,不再担任魏牌和坦克品牌CEO,魏牌由冯复之接手,坦克品牌则交给了常尧。
官方说法是为了优化营销资源、强化“全面ToC”战略落地。
可如今看来,这场调整似乎埋下了不少伏笔。
刘艳钊至今没对职位变化公开回应,微博认证也还停留在旧职务,而常尧和冯复之都没有开通社交账号,外界想找点蛛丝马迹都难。
比亚迪方面的态度倒是耐人寻味。
8月18日,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微博发视频,劝“迪粉”不要陷入无谓的网络纷争。
他还拿咏春拳作比喻,说比亚迪注重防守、不主动攻击,专注自身发展,从不针对同行。
话里话外,是希望行业能百花齐放,良性竞争,而不是互相恶意贬损。
这番表态,既像是对粉丝的安抚,也像是在为这场官司定下基调——我们不是挑事的人。
如果把视线拉远,这并不是汽车圈第一次因为“网络侵权”闹上法庭。
极氪曾起诉自媒体“车曝台”,指其长期发布侵权内容,最终法院判赔30万元并公开道歉;东风汽车也曾因某科技公司旗下账号发布大量贬损视频,打了一场赔偿500万元的官司。
这些案例说明,车企在网络舆论场上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尤其是在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
长城汽车自己也有类似的维权动作。
8月17日,长城法务部公布,“大眼哥说车”因长期发布侮辱性内容、恶意攻击长城,被判赔偿20万元并连续15日公开致歉。
还有多个账号因名誉侵权被处理。
这些案例与常尧的案子并无直接关联,但它们共同勾勒出一个趋势:车企不再容忍网络上的恶意攻击,哪怕对方是个人博主或行业KOL。
回到常尧这件事,最让人困惑的,还是“失联”二字。
一个刚上任的品牌CEO,按理说正是施展拳脚、建立团队威信的关键时期,怎么会突然消失?
如果真是内部调查,那意味着问题可能不小;如果是个人原因,那又为何迟迟没有公开说明?
在信息真空的情况下,猜测就像野草一样疯长。
坦克品牌本身在市场上的表现并不差。
2025年1-7月,累计销量97034辆,主销车型坦克300卖了31379辆,新能源版本的坦克500和坦克400也有不俗成绩。
按理说,这样的成绩单足以让管理层松口气,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CEO陷入舆论漩涡,对品牌形象多少会有影响。
我总觉得,这类事件背后,折射的是汽车行业竞争的新战场——不只是产品和技术,还有舆论和品牌声誉的较量。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快、影响广,一条负面消息可能在几小时内传遍全网。
车企要守住的不仅是市场份额,还有公众心中的那份信任。
而一旦涉及高管,事情就更敏感,因为这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整个团队的稳定和外界的信心。
至于这场官司的走向,现在谁也说不准。
9月21日的庭审,也许能揭开一些谜底,也可能只是让外界看到冰山一角。
常尧会不会出庭?
比亚迪到底掌握了什么证据?
这些问题暂时没有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风波已经让常尧的名字和“失联”“被起诉”牢牢绑定在一起。
有时候我会想,企业之间的竞争,如果能像李云飞说的那样,更多是良性的、建设性的,或许大家都能少一些这样的戏剧化事件。
但现实是,商业世界从来不缺冲突与博弈,尤其是在一个高速变化、竞争激烈的行业里。
只是,这一次的故事,未免来得太突然,也太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