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马新能源亮相成都车展
8月25号的消息,江铃福特最近宣布,他们家的“烈马”新能源车型,会在8月29号到9月7号举行的成都车展上正式亮相。这次还会公布中文名字,提供纯电和增程两种版本,预计价格在30万到40万之间,计划今年第四季度在中国市场正式上市。
作为福特烈马系列在新能源领域的重要产品,烈马新能源不仅继承了经典的越野风格,还在智能化和电动化方面有了全面升级。它瞄准的是高端新能源SUV市场,既保留了硬派的气质,又加入了更多适合城市驾驶和科技感的元素。
经典设计,科技感强
外观:经典再设计,科技感满满
烈马新能源并没有完全照搬燃油版的造型,而是在保留家族风格的基础上做了不少创新。车头变化挺大,用了贯穿式的格栅设计,配合贯通式的空气桥和能发光的“BRONCO”英文标识,晚上开出去辨识度特别高。
前保险杠看起来很结实,还加了橙色的装饰条,以及仿拖车钩的设计,看起来有点野性,但又不会太夸张。
车身侧面还是那种标准的SUV造型,不过用上了隐藏式的门把手,不仅看着更整体,还能降低风阻。车顶和车身可以选双色搭配,轮眉也稍微宽了一点,保留了越野的感觉,但不会显得太突兀。用户还可以选18寸或者19寸的轮毂,有三种不同的轮辋样式,满足不同人的审美需求。
新能源版设计与配置亮点
好,我来用更口语化、更接地气的方式把这段内容改写一下:
---
车尾这块儿,还是延续了烈马经典的那个竖着的尾灯设计,不过这次换了个透明的灯罩,看起来更精致、更有质感。外挂的备胎和侧开式的尾门这两个标志性的设计也保留了下来,一看就知道这车有越野基因,传承得很清楚。
值得一提的是,新车还会配备车顶的激光雷达,还有好几个高精度的传感器,说明它在智能驾驶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这可能会成为它的一大卖点,尤其是现在大家对自动驾驶越来越关注了。
再说说尺寸吧,新能源版比燃油版要长一点,但轴距还是一样的。根据申报的信息来看,增程版的尺寸是5025×1960×1825(1815/1840)毫米,纯电版是5025×1960×1815(1825)毫米,轴距都是2950毫米。
对比一下现款的燃油版,它的尺寸是4825(4800)x2070(1990)x1840(1990)毫米,轴距也是2950毫米。可以看出,新能源版整体更长了一些,宽度稍微窄了一点,但轴距没变,整体看起来更修长,比例也更像城市SUV那种感觉。
整备质量方面,增程版是2510公斤,纯电版是2630公斤,都比燃油版的2160到2370公斤要重不少。这也正常,毕竟多装了电池和电机系统嘛。
---
这样读起来是不是更轻松、更像聊天一样?如果需要更简短或者更详细,也可以再调整!
动力与续航双突破
烈马新能源在动力和续航方面真的挺有看头,走的是纯电和增程两条路线,续航表现特别亮眼。
说到底,烈马新能源最大的升级点还是在动力系统上。
纯电版用的是前后双电机,前电机最大功率130千瓦,后电机更是达到202千瓦,再加上一个105.4千瓦时的大电池,CLTC工况下续航能跑到650公里,官方说是同级别里纯电续航最长的,日常上下班、偶尔出去玩完全够用。
而增程版呢,用的是1.5T涡轮增压发动机当增程器,最大功率110千瓦,搭配前130千瓦、后180千瓦的双电机,电池是43.7千瓦时。它的纯电续航有220公里,如果加满油再充满电的话,综合续航能达到1220公里——完全没有里程焦虑,开起来又顺手,特别适合那些经常跑长途的人。
不管是纯电还是增程,烈马新能源都展现了福特在电动驱动方面的技术实力。特别是增程版那1200多公里的综合续航,真的很符合咱们中国用户对长途出行的需求。
高端智能硬派SUV
简单来说,烈马新能源是一款走高端路线的智能硬派SUV。它在配置上一点都不马虎,除了有激光雷达和高精度传感器之外,还会配备福特最新的智能座舱系统和高级驾驶辅助功能,不管是越野还是平时城市开车,都能让你开得更安全、更方便。
内饰方面目前还没具体透露,但应该会延续燃油版烈马那种粗犷实用的风格,不过在材质、科技感和舒适性上肯定会有提升,毕竟价格在30到40万之间,档次感还是要有的。
外观设计上,它更偏向于“烈马Sport”这个分支,主打“城市越野”的概念,既保留了越野车的硬朗基因,又兼顾了城市驾驶的舒适性和现代审美,看起来更时尚也更实用。
新能源越野新选择
总结一下:新能源越野车的新选择来了
江铃福特烈马新能源的推出,明显是看中了中国市场上新能源中大型SUV的潜力,尤其是在那种既想要越野性能,又希望日常好用的细分市场里,目前可选的车型还不多。
它提供了纯电和增程两种动力方式,能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场景;车身超过5米长,轴距接近3米,空间表现很到位;外观设计在保留经典元素的基础上做了创新,科技配置也跟上了现在的潮流。不过,到底能不能火起来,除了价格之外,还得看实际开起来怎么样、智能化水平如何,还有消费者对“新能源越野”这个概念能不能接受。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款车或许能成为福特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一个新突破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