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车,以后就不能骑了?老张头敲了敲身边那辆崭新的电动三轮,声音里带着点不相信。这车是他攒了半年的退休金买的,本想着以后接孙子、去菜场方便,谁知道一张70岁的年龄限制通知,就把他所有的计划都给打乱了。
这事儿说起来也怪不得谁,路上那些横冲直撞的老头乐确实让人头疼,速度快得跟摩托车似的,出了事儿,责任都说不清楚。于是各地开始规范管理,速度超过25km/h的两轮、三轮电动车,一律划进机动车范畴。你要上路?行,先考驾照去。可偏偏这D照、E照,到了70岁就自动失效,不给你续。这一下子,就把一大批像老张头这样的老人给卡住了。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安全,可对于习惯了电动车代步的老人来说,这无异于出门被卸了两条腿。
很多人可能会说,没关系啊,不是还有别的选择吗?比如那种新国标电动自行车,限速25公里,不用驾照,上个牌就行。听上去挺美,可你让一个习惯了骑三轮车风雨无阻的老人,再去蹬两个轮子的自行车,且不说稳不稳,车筐里放棵大白菜再加两斤肉试试?更别提有些老人,腿脚已经没那么利索了,让他们去挤早晚高峰的公交车或者地铁,年轻人都不一定受得了,那场面简直不敢想。
至于那种电动轮椅,听着高科技,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活动范围限制器。不少地方都规定了,这玩意儿只能在小区这种封闭道路里转转,真要上大马路,还得有个人在后面跟着。这哪里是方便出行,分明是换了个方式把人给圈起来了,老人要的那点自由和尊严,在这种方便面前,显得有些尴尬。人力自行车倒是个不错的选项,既能代步还能锻炼身体,但这也只适用于那些身体还硬朗的老人,对于大多数高龄群体来说,这更像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其实这背后真正的问题,不是老人该选哪种车,而是一个社会在快速发展的时候,有没有回头等一等那些走得慢的人。我们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地铁,城市变得越来越快,可那些被速度抛下的人,他们的需求谁来满足?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喊了这么多年适老化,可现实中,很多地方为老人定制的通医专线、购物专线依然是凤毛麟角。公交卡里的爱心优惠,并不能解决老人从家门口到公交站台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所以你看,这根本就不是一道简单的A/B/C/D选择题。它暴露的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需求缺口。当一刀切的管理规定遇上几千万高龄老人的现实出行困境,碰撞出来的就不只是不方便那么简单了。它关乎到一个群体的生活品质,关乎他们是否还能体面地、自由地融入这个社会。总不能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最后就困在了家门口那一亩三分地吧?这事儿,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