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那会儿,提起“造车新势力”,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多半是那些在互联网圈子里摸爬滚打多年的年轻面孔。
比如小鹏汽车的何小鹏,靠着做UC浏览器实现了财富自由;还有蔚来汽车的李斌,把易车网送上了美国纽交所。
他们都懂技术、会营销,一张嘴就能讲出让资本市场兴奋的故事。
就在这股互联网造车的热潮中,突然冒出来一个叫沈晖的人,画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那时候他已经45岁了,刚辞掉沃尔沃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董事长的职位,这可是个响当当的金饭碗。
他没有互联网公司的从业经历,更别提从零开始创办一家公司并将其带上市的经验了。
在那个几乎人人都把“互联网思维”挂在嘴边的时代,一个满身都是传统制造业烙印的中年人,说要投身到最时髦、最烧钱的智能电动车领域,很多人心里都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他,真的行吗?
这种怀疑并非空穴来风。
沈晖的第一次创业尝试,似乎也印证了外界的担忧。
他加入了一家名为“博泰”的车联网公司担任CEO,本想借此平台实现造车梦,但仅仅十个月后,就因为理念不合与合伙人和平分手。
这短暂的经历,让不少人觉得,传统汽车行业的高管,或许真的玩不转创业公司这套新玩法。
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沈晖没有退缩,反而破釜沉舟,据说他卖掉了自己在上海的房子,用这笔钱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威马汽车。
这之后的发展,就像按下了快进键,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成立后短短6个月,威马就拿到了高达10亿美元的A轮融资,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27个月后,威马的第一款量产车EX5就正式下线;到了2019年,这款车更是以16810辆的年交付量,一举夺得了当年造车新势力单一车型的销量冠军。
这个实打实的成绩,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曾经不被看好的“局外人”。
大家开始好奇,沈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他那些看似“过时”的履历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能量?
要理解沈晖的成功,就得从他的成长环境说起。
他出生在一个很特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位建筑设计师,追求艺术美感;母亲则是位结构工程师,讲究科学严谨。
一个负责“好看”,一个负责“实用”,夫妻俩没少因为设计理念而争论。
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沈晖从小就对如何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梦想成为像贝聿铭那样伟大的建筑设计师,高考时成绩优异,报考了著名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
可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因为天生的色弱,他在复试中被淘汰。
这个打击对年少的他来说是巨大的,甚至一度让他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不过,真正的强者总能从逆境中找到出路。
大学后期他重新振作,并成功申请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奖学金,赴美深造。
在美国,他也没有随大流进入当时火热的IT行业,而是选择了一家传统的电力公司。
这段经历在当时看来有些“浪费”,但二十多年后,当他创立新能源汽车公司时,这段与能源打交道的经验,反而成了他独一无二的优势。
沈晖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一部解决难题的教科书。
他最擅长的,就是接手别人眼中的“烫手山芋”,并把它变成金元宝。
在世界500强企业博格华纳工作时,他被派往中国处理两家连年亏损、准备关闭的工厂。
他经过实地考察,力排众议,决定重整旗鼓。
结果,这两家工厂在他手中奇迹般地扭亏为盈,毛利率高达30%。
后来,他跳槽到菲亚特,当时菲亚特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濒临破产,处境艰难。
又是沈晖,主导了菲亚特与广汽集团的合作,促成了当时中意两国间最大的合作项目,再次上演了逆风翻盘。
而他职业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是主导了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案。
这起震惊全球的并购,在当时被很多人视为“蛇吞象”的不可能任务。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之所以选中沈晖,正是看中了他深厚的行业背景、丰富的跨国公司管理经验以及处理复杂难题的超强能力。
沈晖也不负众望,在这次收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最终在伦敦亲手按下了18亿美元的转账确认键,为中国汽车工业写下了历史性的一页。
有了这些经历做铺垫,我们再来看他创办威马汽车后的一系列决策,就豁然开朗了。
当其他新势力为了节省成本、加快速度而纷纷选择代工模式时,沈晖却坚持要自建工厂。
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笨、最慢、最烧钱的方法。
但沈晖心里清楚,汽车是极其复杂的产品,质量是生命线。
只有把生产制造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保证产品的品控,才能真正对消费者负责。
他对美国同行的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三家选择代工的电动车初创公司都失败了,只有自建工厂的特斯拉活了下来,并且越做越大。
此外,他的目标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不做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要做“科技普惠”,为最广大的普通家庭提供用得起、用得好的智能电动车。
所以,威马汽车的定价始终瞄准15万到25万这个大众市场最集中的区间。
他或许不擅长在网上制造话题,曝光率远低于其他几位创始人,但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和生产制造这些看不见的“内功”上。
因此,当威马EX5在2019年以扎实的销量登顶时,这并非偶然的运气,而是一个在制造业浸淫了二十多年的老将,厚积薄发的结果。
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造车终究是一场马拉松, flashy的起跑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脚踏实地的耐力和实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