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新政瞄准中国汽车企业,我们却掌握三大优势,谁更紧张?

最近,欧盟在考虑制定一项新规定,专门针对打算在欧洲发展的中国企业。这个新规可能要求他们必须把技术转让给欧洲公司,还要使用欧盟生产的商品和劳动力,甚至有可能强制要求双方成立合资企业。

欧盟声称这是为了增强本土产业的竞争力,可实际上嘛,也难怪他们担心中国制造业发展太快,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不过,说实话,现在全球制造业的套路早已经改了不少,靠政策设壁垒已经不灵了,行业的格局都在悄悄变。

欧盟新政瞄准中国汽车企业,我们却掌握三大优势,谁更紧张?-有驾

以前,欧洲的企业靠技术领先,在新兴市场能轻松赚个盆满钵满,但如今,技术中心和成本优势都发生了变化,光靠行政命令是不可能真正打造出有竞争力的。

这规矩还算不上完全合理,违背了世贸组织关于非歧视的原则,也不尊重知识产权。如果大家都跟着这么玩,大家各设壁垒,各搞限制,全球产业链就会变得支离破碎,最后影响的还是自己,欧盟自己也跑不了。

欧盟新政瞄准中国汽车企业,我们却掌握三大优势,谁更紧张?-有驾

再说了,中国制造业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左右的,我们有三大优势,欧盟想跟也学不出来。就拿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来说吧,比如电池行业,中国公司每年投入研发资金超过5%,能量密度每3年就能翻一番。

欧洲企业要花整整5年才能推出一代新技术,跟不上节奏。比如固态电池,欧洲还没搞定大规模生产,我们这边下一代技术都已经准备妥当了,这些封锁措施基本没啥用。

欧盟新政瞄准中国汽车企业,我们却掌握三大优势,谁更紧张?-有驾

说到控制成本,我们可不是靠某个环节便宜来撑场面,而是把整个产业链打成一股绵绵不绝的劲儿,从开采矿石到回收环节,全部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最终电池的生产成本比欧洲低了整整40%。

这就像台积电在台湾的产业链,把工厂搬到美国,原本的协作难以维系,成本怎么都降不下来。欧盟要求中企在当地采购,可是他们的供应链配套跟不上,结果只会让成本越攀越高。

欧盟新政瞄准中国汽车企业,我们却掌握三大优势,谁更紧张?-有驾

再说市场反应速度嘛,中国企业早就练出了一套“预判-研发-落地”的快节奏模式了。拿汽车来说,国产车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更新换代,比欧洲领先了一代,从研发到推向市场,时间缩短了不少,差不多提前一半就搞定了。

要是欧洲市场不好搞,咱们直接转战东南亚、拉美啥的,非常灵活,完全没必要死磕在一棵树上。

欧盟新政瞄准中国汽车企业,我们却掌握三大优势,谁更紧张?-有驾

更重要的是,欧盟这政策不仅没法阻止咱们,反倒可能把自己搞得一团乱。到了2024年,欧洲的制造业外资流入已经减少了18%,而俄乌冲突让能源价格持续高企,本来外资也就不太愿意再去了。

现在又出台这个新规,中国的企业原本打算在欧洲投资700亿美元建设电池厂,比如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的那家工厂,要是强制交技术、搞合资,估计这些资金就得往别的地方留了。

欧盟新政瞄准中国汽车企业,我们却掌握三大优势,谁更紧张?-有驾

再来看欧洲本身的制造业,情况本来就不太乐观。德国的电池公司因为能源开销太大,产品的碳排放超标,被自己国家的新规定贴上了“脏电池”的标签,根本没有竞争优势。

法国制造业的 PMI 已经掉到48.1,说明行业早就开始收缩了,哪还能为中方企业提供具有成本竞争力的供应链?让中企用他们那些不太有优势的产品,不就是把自己问题推给别人嘛,结果最后只会把中企赶走,让本地产业变得更加空心。

欧盟新政瞄准中国汽车企业,我们却掌握三大优势,谁更紧张?-有驾

这政策一高,反倒会让欧洲企业变得懒散,没有了竞争的压力,谁还愿意费劲去搞点创新啊?结果就会陷入那种“靠政策保护-不敢创新-越变越弱”的恶性循环。

看看中国制造之前在面对美国技术封锁时,反而在航空、人工智能这些方面取得了不少突破。欧盟这个招数,搞不好还能促使咱们的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欧盟新政瞄准中国汽车企业,我们却掌握三大优势,谁更紧张?-有驾

目前世界制造业其实也不是你死我活的局面,合作才是真正的出路。如果欧盟真想让自己的产业更有竞争力,倒不如正视自身的不足,特别是在研发和供应链上多下点功夫,用更开放的心态去迎接竞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