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订狂欢背后,百万级造假链浮出水面!车企为何甘愿烧钱演戏?消费者如何识破数字魔术?
说真的。你肯定见过这种海报。新车上市72小时。订单突破三万台。全网刷屏。朋友圈都在转。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让人热血沸腾的数字。很可能诞生于某个广告公司的会议室。而不是真实的消费者订单。
最近有博主爆料。打造一个“小订3万”的假象。车企要花多少钱?至少两三百万。没错。就是这么多。钱都花在哪?黑产团队负责注册账号。广告公司策划全流程。员工领补贴当“水军”。经销商配合锁单返利。整条流水线分工明确。比真卖车还专业。
为什么舍得砸钱?
三个字:太卷了。
现在国内车市什么状况?每个月几十款新车上市。比超市上架矿泉水还快。消费者看花了眼。车企也慌了神。有些领导心里没底。就需要数据壮胆。哪怕明知是假的。至少能哄投资人开心。给供应链信心。让媒体发通稿。更重要的是——利用普通人的从众心理。“这么多人都订了。应该不会错吧?”
结果呢?你可能跟着下了单。到提车才发现。停车场空荡荡。所谓“爆款”其实现车充足。那些抢订的“万人团”仿佛人间蒸发。只剩你对着销售发呆。这种感觉。像不像参加了场只有你掏真钱的假派对?
怎么识破这场戏?
看门店。周末直接杀到4S店。如果试驾队伍还没奶茶店长。所谓“抢订”基本是笑话。
查数据。别信小订数字。盯紧锁单率和上险量。真爆款锁单率能飙到60%以上。假火爆的车型一到交钱环节就“冷静”了。
等时间。让子弹飞三个月。看真实交付榜单。2023年有家新势力宣称订单破万。结果月上险量不到两千。在第三方数据平台现了原形。
法律也在行动。杭州一位车主因“订单造假”告赢车企。获赔42万元。成为全国首例。最高法已将其列为指导案例。下次再看到夸张海报。记得截屏保存。这都可能成为证据。
更讽刺的是。行业内心照不宣。某品牌市场总监一边吐槽对手灌水。一边要求团队“必须压过他们”。水越灌越多。从“千级”卷到“万级”。再卷到“48小时售罄”。真实用户还没试驾。后台已显示“缺货”。销售只能尴尬解释:“要加装饰排队。”
说到底。订单可以PS。停车场不会说谎。故事可以编。上牌数据不会骗人。下次再看到“爆款诞生”。别急着心动。让数据先跑90天。90天后如果还在交付榜前十。再掏钱包也不迟。
把掌声留给真实的产品力。把钱包留给自己。市场才能少点泡沫。多点诚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