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9万能买到马自达的马味吗?》
脖子哥带着两位同事在周末冲进了本地的一家4S店,眼前的场景像赶集。
销售忙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客户从进门到离开基本没空喘气。
有人拍照有人比配色,有人掏出手机现场下单。
起因很简单:马自达新车EZ-60刚刚公布了11.99万起的价格,6个配置档位横扫了增程和纯电两个系统,区间写着11.99到16.09万。
这价格一出,像被点燃的烟花,气氛瞬间热了起来。
试驾之前,团队先把信息过了一遍。
新车差不多是4米85的车长,轴距有2米9,车高约1米62。
厂家把原来的6款列为4个主梯度来卖:入门的Air、进阶的Air+、主流的Pro和顶配的Max。
增程版电池支持约200公里纯电里程,纯电版本号称能跑600公里。
配置上,入门就给了9个安全气囊、50寸HUD、26寸的5K中控屏,谁能想到这个门槛放在接近12万的售价里。
稍微上一个档,Pro把主驾通风加热、后排出风、23个扬声器等更实用的舒适性配置摆出来,顶配则直接把那些选配变成标配,并加了100寸HUD、流媒体后视镜和米其林大轮胎的选项。
4S店的销售告诉他们,Pro现车很快被抢光,Air和Max厂里排产有限,要等一阵。
销售还直言,这次价格比EZ-6还放得开,厂家做事有底气,买车的人也更爽快。
脖子哥他们听着销售这话,心里头有数:价格一到位,一切争论都好办。
旁边有两拨年轻情侣讨论买哪一款,女生把手搭在男友胳膊上说,“看起来又有范儿,又不会太夸张”,男友则盯着车头的线条点头。
外观方面,马自达这回没有靠鲜艳的车漆出奇招,更多是靠线条去说话。
设计师把家族式的元素扁平化,车头、车尾都趋向克制。
为了兼顾新能源的风阻考量,他们没有牺牲头部空间去做大溜背,而是设计了真风道,让车身气流顺顺的。
侧面看上去比CX-5更拉伸一点,气质靠近CX-50那类偏硬朗的风格。
对爱车的人来说,这种低调又讲究的外形,比起高调的花里胡哨更能长期看得住。
进入车内,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质感超出了价位预期。
大连屏占据中控,但氛围灯里藏着马自达的LOGO元素,和车头的灯带相呼应。
细节处的处理也不马虎:方向盘的镀铬饰条有棱角,开关的手感、座椅的缝线都显示出对细节的把控。
脖子哥开玩笑地说,“这内饰放在二十几万都不丢脸”。
但有一条硬指标不容忽视:入门版Air连选装都不给机会,很多舒适性配置只有Pro或Max才有,厂家的分层策略很明了。
试驾环节才是真正的高潮。
低速时方向很轻,转向手感像是在跟你调情;速度一上来,方向逐渐沉稳,虚位明显收紧;当连续急加速并且狠踩刹车时,车子像是认出了驾驶者的意图,方向的虚位几乎消失,手感接近上世纪马自达那种液压助力的直接。
同行的米罗说,他差点以为自己回到了老马三的时代。
这个变化不是抄来抄去的花招,而是工程师花了心思把“挑逗感”从排气和变速箱转移到了转向系统上面。
底盘的调教也令人满意。
厂家把前轮距增加了3厘米,后轮距加了2厘米,顶配轮胎换上了米其林PS4,规格为255/40/R21,而低配给的是佳通235/55/R19的P10。
整体感觉偏硬,弹跳紧致,面对起伏路面回弹迅速,轮胎与地面的贴合感强烈。
在一些弯道和复杂路段,路面信息能通过方向盘和座椅明显传给人,驾驶员有那种把车“抓住”的安全感。
对比深蓝S07,EZ-60在横向稳定和反馈清晰度上更占优势。
深蓝采取了电子可变阻尼和液压衬套后已改善不少,但本质仍偏向家庭化。
EZ-60更像是把家用与运动之间的那条界线刻得更清晰。
动力上有点反差。
增程版本标称258马力,纸面数据看起来挺招人喜欢,零到百公里成绩在7秒开外。
踏下油门,瞬间的推背感并不算猛烈,反而给人一种充足但被控制住的感觉。
脖子哥忍不住在车内嘟囔一句,“这车底盘能扛更多马力啊”,同事们都笑着摇头,觉得厂家想留点余地,别把家里人的舒适性和乘客的晕车风险搅和进来。
过去的燃油马自达常常靠轻量化、小轮胎和灵敏的变速感来把操控乐趣拉起来;EZ-60把那种乐趣换成了转向和底盘的参与感,动力被调教得温柔了些。
对热衷爆发力的人来说,这是一点小遗憾;对有老人小孩常坐车的家庭来说,这是一种贴心的妥协。
空间表现不差但也不是天文数字。
后排座垫够长,可以托住腿,但靠背偏直,想要完全瘫坐可能得靠靠枕。
后备箱并没有新能源车常见的大下沉空间,不过整体横向与纵向的实用性足够日常需求。
车身尺寸在同级里属于宽敞派,这也是它能抢占市场的一大筹码。
竞品里,零跑和比亚迪在同价位更强调续航和科技感,吉利拿空间和配置拉人,而马自达这回用设计感和驾驶质感去构建差异化,显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厂家在配置分层上下了一盘精细的棋。
Air+比Air多了四个喇叭和L2级辅助驾驶,这对于看重智能和听感的人来说是个吸引点。
Pro把舒适配置往上推,主驾通风加热、后排出风、限时赠送的23个扬声器都把车内的舒适度抬高。
Max除去Pro的选配,把一堆东西直接列为标配,还加入100寸HUD、后排加热通风和流媒体镜。
顶配有个促销玩法:21寸大轮毂和流媒体内外后视镜二选一限时免费,这种小动作在当下车市很能撬动消费者的选择欲。
行业背景给这款车带来了更多意义。
新能源汽车普及,让很多品牌在动力和空间上做文章。
像深蓝S07在技术上玩电子可变阻尼,零跑主打智能驾驶,比亚迪以电池和续航见长。
马自达这次选择在中国市场把“人马合一”的概念继续用情怀包装,但具体实现方式由机械趣味向电气化反馈迁移。
历经EZ-6和CX-50那段小波折,品牌在国内的口碑起伏不小。
EZ-60这次价格策略与产品力的结合恰好给了消费者一个重新打量马自达的机会。
社交媒体上的反应也很直观。
车友论坛里有的人在晒提车,有的在比配置,有的在吐槽动力不够猛。
短视频平台上,试驾短片播放量攀升,评论区里有支持也有挑剔。
年轻人多倾向于赞美它的设计和驾控感,家庭用户更多把目光放在配置和舒适。
脖子哥在朋友圈看到一段视频,几个老车友围着车盖研究悬架设计,边看边笑,这画面说明了一件事:马自达的调校基因仍然能把人聚集起来。
购车建议写给不同取向的人。
追求性价比且看重实用的人可以把Air或Pro放在发票里;重视驾驶质感又预算充足的人则更适合往Max靠拢,特别是愿意选米其林轮胎的那拨;如果首要诉求是猛拉猛蹭的动力感,去别的以动力输出见长的品牌可能更合适。
销售的那句话还在耳边回响:定价比之前放得更低,客户更愿意当下做决定。
现实里,价格往往决定试用率,试用率决定口碑扩散速度。
回到那天试驾结束时的画面,脖子哥他们站在车尾交换着感受。
有人把钥匙递回给销售笑着说,“这车稳得有品”,另一个人摸着方向盘喃喃,“方向的味道回来了,只是动力被关了个阀”。
一对年轻夫妻最终拍板订了Pro,他们说看中的是那套兼顾生活与开车乐趣的组合。
店里还有人把Max的选装卡对比来回看好几遍,显然对流媒体镜和米其林轮胎有强烈偏好。
文章首段提出的问题在读完全文后仍然有回响:11.99万能不能买到真正的马自达味?
答案并非一句话可以盖棺定论。
EZ-60把某些老马自达最打动人的元素保留并迁移,让驾驶的快乐表现为细腻的方向回馈与扎实的底盘,而把生猛直接的动力控制得更克制,目的是符合日常家庭的需求。
对于不能容忍平庸、又要承担柴米油盐的人,这台车提供了一条折中的路线。
对于追求极致爆发的人,则会感觉还差一点。
店门外的夜色渐浓,几组人影斜斜穿过广场灯光,像是带着新选择离去。
脖子哥在心里默数那几个细节:11.99万起的价格、4米85的车长、2米9的轴距、增程200公里与纯电600公里的区隔、258马力的纸面数据以及零百7秒多的实测成绩。
那一连串数字告诉他,市场上有人愿意用更小的代价去换取那份带细节的驾驶感,也有人会因为动力的节制而转身离开。
读者若在犹豫,可以把自己的优先级排一排:是追求驾驶参与感,还是偏向纯粹的推背感;是把家庭舒适放第一,还是把速度放在榜首。
最后一个问题留给你:当价格逼近12万,你会为了方向盘里的那点情绪去买单,还是把钱放在更猛的动力上?
哪一边的选择会在你的朋友圈里引发争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