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对话何小鹏:警告中国车企别迷之自信!全球竞争才刚刚开始

罗永浩对话何小鹏:警告中国车企别迷之自信!全球竞争才刚刚开始-有驾

216天,10万辆,一款定价11.98万元的AI智能车MONA M03,成为小鹏汽车走出“地狱”的转折点。何小鹏在罗永浩的播客节目中坦言:“如果想害一个朋友,就劝他去造车”。

“我在2022年、2023年时还怀疑过,自动驾驶到底能不能进化到L4级别。”在《罗永浩的十字路口》第二期节目中,小鹏汽车CEO何小鹏面对镜头如此坦言。

这位从互联网行业跨界而来的创业者,已经“习惯了在深渊里行走”。他实现财富自由后,毅然投入到规模更大、风险更高的智能汽车创业事业中。

跨界造车,从UC浏览器到智能电动汽车

2004年,何小鹏与团队共同创立UC浏览器,凭借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针对早期手机流量有限、加载速度慢等痛点,推出轻量化浏览、省流优化等功能,让UC浏览器快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2014年,UC浏览器被阿里巴巴收购,何小鹏借此早早实现财富自由。如果是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享受人生,或者做一些轻松的投资,但何小鹏却选择了另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跨界创业,投身智能汽车行业。

2017年,何小鹏正式创办小鹏汽车。他从互联网行业跳转到硬件制造领域,这个转变并不轻松。何小鹏在节目中提到,当初认为自己能造车的人大多没做过硬件,真正做过硬件的朋友,都觉得他不该踏入造车领域,比如雷军。

罗永浩对话何小鹏:警告中国车企别迷之自信!全球竞争才刚刚开始-有驾

至暗时刻,亲历组织变革与骨干流失

“去年上半年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何小鹏在节目中坦诚地回顾了小鹏汽车在2024年经历的困难时期。当时,公司每个月汽车销量只有几千辆,经营压力巨大。

为了应对危机,何小鹏决定亲自参与公司一线事务,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逐步调整了十多位高管职位。他表示这个过程尽可能保持了温和,虽然涉及人员变动,但多数人属于主动离开或退休,整体氛围较为平和。

即便如此,这场大规模的组织调整仍然带来了巨大的阵痛。何小鹏感慨道:“当时90%左右的一线部门负责人被更换,对公司来说是一次巨大的阵痛。”

为了稳住团队,他与多位骨干员工进行了多次交流,表达对公司未来的信心,并预测会在2024年第四季度出现转机。尽管如此,仍有约30%的骨干员工选择了离开。

绝地反击,MONA M03成为销量支柱

转机确实如约而至。2024年8月,小鹏汽车推出了面向年轻人的AI智能车型MONA M03,起售价为11.98万元。这款车型迅速走红,成为公司销量的重要支撑。

数据显示,MONA M03上市不到216天,交付量便突破10万辆,创下新势力纯电品牌的一项纪录。到了2025年7月,官方数据显示MONA M03累计交付量已达到15万辆,连续10个月交付量破万,并稳居纯电A级轿车销量榜首。

这款车的成功不仅带动了销量,也为小鹏汽车的财务表现带来了显著改善。2025年第二季度,小鹏汽车实现营收182.7亿元,同比增长125.3%,环比增长15.6%。

该季度毛利率达到17.3%,高于2024年同期的14.0%以及今年第一季度的15.6%。同时,第二季度净亏损为4.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2.8亿元以及今年第一季度的6.6亿元显著收窄。

行业视角,中国车企的“迷之自信”与全球竞争

在对话中,何小鹏分享了对中国汽车行业的独特观察。他指出,中国现在有很多车企被媒体、行业和用户认为做得很好,但要说能在全球做到多强,其实还差得很远,可以说是 “迷之自信”

“原来我们是不自信,十年前如此,最近又自信过头了,”何小鹏直言不讳地指出,“每家公司都有其优点,比如大众、丰田。造车新势力常说它们软件不好、体验不好等等,但实际上,对于这些传统大厂来说,新势力的规模太小,经营能力、全球化能力、服务能力等很多方面,对它们而言还只是刚刚开始。”

何小鹏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假设满分是100分,我们觉得某些方面可能到了60分,但它们可能觉得我们才20分、30分。”

他以大众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国汽车企业有谁在德国卖得好的?德国可是对中国彻底开放的。”在他看来,对于这些国际大型车企来说,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

技术未来,L4级自动驾驶的曙光已现

作为一家智能汽车企业的领导者,何小鹏也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坦言,进入汽车领域后发现自动驾驶软件很难做好,难度远高于他最初的想象。

他甚至承认:“我在2022年、2023年时还怀疑过,自动驾驶到底能不能进化到L4级别。”

不过受益于那两年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自动驾驶技术在短时间内进入了下一个变化阶段,这让大家又燃起了希望的曙光。

何小鹏认为将来只有两种车:“第一种是具备L4级软件能力的有人驾驶汽车,这种车由我们自己开,但开1000公里甚至1万公里才需要碰一次方向盘;第二种是无人驾驶的汽车,你不用坐在司机位上,车自己会开,这种车会追求更远距离接管和更低的云端接管率。”

何小鹏预测,未来有驾驶员的L4级别车辆和无人驾驶的L4级别车辆将会并存,这个过程可能在未来的2到5年内实现。

罗永浩对话何小鹏:警告中国车企别迷之自信!全球竞争才刚刚开始-有驾

命名之争,小鹏汽车背后的故事

在节目中,何小鹏还谈到了小鹏汽车命名背后的故事。中国企业以创始人名字命名似乎并不常见。他曾多次听朋友建议将小鹏汽车改名,认为换一个名字可能会带来销量上的增长。

他分析,这背后可能与中国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和品牌认知有关,一些人更倾向于选择听起来“更国际化”的品牌。

回溯小鹏汽车的创业历程,2014年,何小鹏与包括YY创始人李学凌、猎豹移动CEO傅盛、腾讯高管吴宵光在内的多位互联网界人士,以及多家投资机构,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专注于智能电动汽车研发的企业——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这也成为小鹏汽车的起点。

最初,创业团队曾希望将公司命名为“橙子汽车”,寓意清新、活力与创新。但在申请商标时发现该名称已被注册。而“小鹏”这一名称当时尚可注册,考虑到何小鹏在互联网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及他在团队中的核心角色,公司最终决定采用“小鹏汽车”这一名称。

未来展望,淘汰赛与全球格局

面对未来的竞争格局,何小鹏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中国汽车行业的淘汰赛大约还将持续五年时间,没有人能说已经获得了“船票”。

他预测,最终可能只剩下五家左右的中国企业,同时海外车企仍将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何小鹏指出,目前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真正‘拿到船票’,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对于竞争对手,何小鹏也给出了客观的评价。他认为特斯拉是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特斯拉是一个比较全面综合的公司,但也碰到了起起伏伏的挑战。”

对于小米汽车,他表示:“小米干得非常棒”,但也面临巨多的挑战。这可能也是他的切身感受,毕竟造车之路远比外界想象的要艰难。

结语:梦想支配的人生

从UC浏览器到小鹏汽车,从互联网到硬件制造,从软件到人工智能,何小鹏的创业历程跨越了多个领域和周期。

他在节目中说:“已经习惯了在深渊里行走,我的人生只能被梦想支配”。这句话或许解释了他为什么在已经实现财富自由后,仍然选择投身造车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行业。

罗永浩的这期播客,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何小鹏作为创业者的心路历程,也让我们对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行业淘汰赛仍在继续,没有人确保自己已经拿到“船票”,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激烈的竞争,推动着整个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何小鹏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坚持梦想、适应变化、勇于变革,才是创业者最重要的品质。在智能汽车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小鹏汽车的经历只是一个开始,更多的创新和突破还在后面。 #小鹏汽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