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发动机热效率近50%,马自达称差距仍大,日产丰田暗中联手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话题挺热的,说的是咱们中国汽车的发动机技术,好像一下子就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有个关键指标叫“热效率”,据说都快接近50%了。

这消息是从日本媒体那边传过来的,他们还特地去采访了好几家日本的汽车大厂,想听听人家怎么看。

结果这一问,可就有意思了,各家的反应五花八门,有的嘴上说着不服气,有的心里已经开始盘算怎么合作了,整个场面看起来,就像是一场围绕着技术的明争暗斗。

国产发动机热效率近50%,马自达称差距仍大,日产丰田暗中联手-有驾

要说清楚这事儿,咱们得先弄明白这个“热效率”到底是个啥。

简单来说,汽车发动机是烧油的,这个热效率,就是衡量烧掉的汽油里,有多少能量真正变成了让车子跑起来的动力,又有多少能量变成了没用的热气给浪费掉了。

这个数字越高,就说明发动机越厉害,车子也就越省油。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都是日本车的看家本领,像丰田、本田这些公司,花了几十年的功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数字做到百分之四十一二的样子,这已经是行业里顶尖的水平了。

可现在,咱们国内的一些品牌,像比亚迪、吉利他们,推出的混动系统,直接就说自己的发动机热效率超过了43%,甚至更高,现在更是朝着50%这个以前大家想都不敢想的目标去了。

这就好比在一个班级里,日本同学一直是学霸,每次考试都拿第一,突然有一天,中国同学交上来的卷子分数比他还高,这下学霸的心情可就复杂了。

咱们先来看看马自达的反应。

马自达在汽车圈里一直有点“技术宅”的气质,对自己家的技术特别自信。

他们社长听说了这个事,就表达了一个观点,意思是说,中国车企这个高热效率,有点“取巧”的成分。

他认为,中国现在的高热效率主要是用在混合动力车上。

国产发动机热效率近50%,马自达称差距仍大,日产丰田暗中联手-有驾

在混动车里,发动机可以很“聪明”地工作,它不用像传统油车那样,什么路况都得硬着头皮上。

混动车里的发动机,大部分时间都可以挑自己最舒服、最省劲的状态去运转,比如专门在最高效的转速下给电池充充电,或者在高速巡航这种最省油的工况下驱动车子。

一旦遇到需要大力气的活,比如爬大坡或者地板油加速,电动机就顶上去了。

所以马自达觉得,这种高热效率只是在特定情况下的好成绩,并不能代表发动机在所有情况下都这么厉害。

他们自己正在研究一种新发动机,目标是在任何驾驶环境下都能保持很高的效率,这才是他们追求的“全能选手”。

不过有意思的是,他话里话外也承认,他们正在开发的转子发动机,工作原理和中国这套混动思路有点像,这听起来就有点一边嘴上挑剔,一边又在悄悄学习的感觉。

跟马自达的“傲娇”比起来,日产的态度就显得开放和务实多了。

日产的人觉得,中国车企现在是下了真功夫在研究发动机技术,而且进步的速度非常快。

他们观察到,现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得太猛了,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

过去,日本车企在中国搞研发,可能一个小零件都得从日本总部寄过来,一来一回好几个月就过去了。

国产发动机热效率近50%,马自达称差距仍大,日产丰田暗中联手-有驾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需要什么配件,可能在工厂旁边就能找到供应商,开发速度自然就提上来了。

日产负责e-POWER混动技术的工程师就坦白说,用上现在主流的一些技术,发动机热效率做到45%以上其实不是什么登天难事,他们自己也在朝着50%这个目标努力。

你看,日产不仅承认了你的进步,还表示大家在同一条赛道上奔跑,这种态度就显得更有格局。

要说反应最让人意外的,还得是丰田。

丰田作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巨头,一向给人稳重甚至有点保守的印象。

但这次,他们的行动可以说是非常果断。

丰田没有去纠结中国车企的数据到底准不准确,而是直接用行动表明了态度。

他们高层公开表示,中国汽车技术,尤其是在插电混动这个领域,发展得太快了,市场需求也太旺盛了。

那怎么办呢?

丰田的选择是“打不过就加入”。

他们已经开始考虑,以后在中国市场推出的新车型,可以直接用中国合资公司研发的发动机。

国产发动机热效率近50%,马自达称差距仍大,日产丰田暗中联手-有驾

更让人吃惊的是,他们还把中国区的研发负责人换成了中国人,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

这说明丰田是真心想要融入中国市场,按照中国的节奏来造车。

他们和比亚迪合作开发的那几款车,就是在学习中国企业那种快速迭代、快速响应市场的开发模式。

以前我们总觉得丰田像个慢悠悠的老大爷,现在看来,这位老大爷已经被中国市场的活力给彻底激活了,开始跟着年轻人一起跑了。

相比之下,本田就显得有些纠结和被动。

本田也承认,中国的插电混动车卖得确实好,价格便宜,性能也不差,给他们的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但本田现在有个难题,他们自家的混动技术平台,还是基于传统燃油车改进过来的,而中国现在很多卖得好的混动车,是从纯电动车的平台发展过来的。

这两种技术路线的底层逻辑不一样,导致本田在成本和产品定义上都占不到什么便宜。

所以,本田现在是一边计划着和中国企业合作,搞一些智能座舱、电池之类的技术,一边还在为自己未来的主要技术路线感到迷茫,脚步明显慢了半拍。

当然了,一些在中国工作的日本工程师私下里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

国产发动机热效率近50%,马自达称差距仍大,日产丰田暗中联手-有驾

他们会怀疑,中国车企公布的那些非常亮眼的数据,是不是测试的方法和标准跟国际上不太一样?

或者说,为了让数字更好看,是不是在测试的时候排除了一些比较极端的工况?

他们觉得,实验室里跑出来的数据再漂亮,真正到了消费者手里,在各种复杂的路况下,比如东北的冬天、或者西藏的高原,这些发动机的可靠性和效率还能不能保持得那么好,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这种担心也不能说完全没道理,毕竟技术的可靠性需要长时间的验证。

但是,市场最终会给出答案。

当一款车每个月能卖出好几万辆,成千上万的消费者用自己的钱投了票,再去争论实验室里的数据细节,意义似乎就没那么大了。

说到底,这场关于发动机技术的讨论,其实反映的是整个汽车行业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变革。

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学习的追随者了。

如今,从核心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到传统的发动机、变速箱,我们都在快速进步,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成本控制极强的产业链。

这种整体的实力,让中国车企能用比传统跨国巨头快得多的速度推出新产品。

丰田这样的老牌企业都不得不放下身段,主动学习和适应“中国节奏”,这本身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所以,尽管一些日本车企嘴上还有些许不服,但他们的行动却越来越诚实地选择了合作与融入。

这背后,正是中国汽车工业整体实力崛起的真实写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