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问界M7这次刚开订,1小时就冲破10万台,这速度其实是让人有点懵逼的。你品一品,这数据放在现在这汽车行业“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品牌抢市场的情况下,是不是有点太夸张?很多人肯定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又玩数据游戏了?到底是真有那么多人等着买,还是营销里的“锦上添花”?但就算是有水分,能做到这个声势,问界和华为的操作,也是让人不得不服。
为什么大家会抢订新款问界M7?说到底还是对新鲜感和科技感的渴望。你看现在车市,混动也好,纯电也罢,每家都在吹自己多智能、多高科技,但这两年,真正能把智能这概念落地的,还是有点稀缺。问界靠着华为的技术背书,把“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挂在嘴边,消费者想尝鲜,这是人的本性。但真到了肯掏30万左右订车这步,就不光是头脑发热了,更多还是信赖——信赖科技、信赖品牌。
同时还有个值得琢磨的点,这个价格,新款居然比老款贵了近4万块。大家心里也会问:多掏的钱,真的值吗?要知道现在经济环境说不上乐观,买车对于普通家庭也是大头,大家不是脑袋一拍就能定。那这波涨价的底气到底在哪?是产品本身,还是外在效应的堆积?
其实拉到实车,你会发现,新M7表面功夫没白下,从外观到内饰,再到座舱智能,和老款相像的地方,反而成了稀有。原来的问界M7长得还挺普通,现在是“鲸鱼头”、大贯穿尾灯、各种灯组细节,就是给你一种“我变帅了”的感觉。你说这车要不帅,谁还肯多花那四万块?
另外,尺寸一下子变成了个大家伙,五米多长、轴距三米多,坐进后排就是种享受,六座第三排也不局促。这种定位,明显是在和理想家那一众大SUV叫板。谁也不傻,买这种车,肯定是关注空间和舒适。
再说到智能驾控,华为搞的那一套激光雷达+感应器,ADS 4辅助驾驶,被各种宣传片给吹爆了。你得想,这东西好不好用,还得市场检验。但对不少人来说,“华为自动驾驶”就是科技酷炫的代名词,买车要买就买最有未来感的。这堂也是问界M7这次能让人下单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到内饰,问界这次也是真舍得,什么悬浮大屏、钢琴烤漆面板、无数小细节,后排还有冰箱、小桌板、吸顶娱乐这些,“家用豪华感”全给安排上了,彻底把实用和格调俩字整明白了。有人说,有用没用是一回事,看着舒服才是刚需。而且还送你两个无线快充面板,让你一家老小手机都不怕没电。这些你说是“科技堆料”,其实说到底,是在抓准了当下消费者看重的那一口“精神按摩”。
再聊聊动力与续航。问界M7这次最明显的还是继续“两栖”路线——纯电和增程各一套。纯电最长710公里,增程也有315公里全程无压力。你不论家用通勤还是偶尔高速来个长途自驾,不掉链子。宁德时代全线电芯保底,再加上四驱,确实是拉高了门槛。纯电版入门更高,后驱单电机,谁追性能谁追科技,款型都能对得上。这点上,问界M7真的已经和特斯拉、理想这些老家伙,贴身肉搏了。
你说同样三十多万,买谁?这要看人怎么想。要是追求“纯电老司机”,特斯拉肯定拿下;要是家用舒适、科技细节,理想或问界都可选;而要是信了华为的智能座舱和高阶自动驾驶这一套,那新M7这波真能“割”到不少科技信徒的钱包。
但这么一说,还是想问个问题:这车真配得上这么多人的抢订吗?或者说,这波热度是泡沫还是风口?其实互联网时代,啥东西都有爆款预定,都有“首小时十万台”这种说法,要是全都兑现了,别说中国市场,全世界都得跟着跌破眼镜。但即使有水分,问界M7能引出这么多讨论,也说明品牌和市场动作成功。
再说回来,很多人被新科技新配置吸引,但“卖车不光卖产品,更是卖故事”。华为和问界拼命讲“智能出行”、“科技家用”,“让你花一辆BBA的钱,体验未来感环绕”,这种话,说白了,就是在卖新时代车主的身份感、优越感。真想想,你买个问界M7,不光是怕在科技圈朋友里没话题,更是怕“错过了智能驾驶的门票”。
但智能不等于可靠。华为的辅助驾驶虽然牛,但只要是新东西,多少有bug,后续OTA优化,实用到啥程度,也要等交付后的复盘。年轻人追新、尝鲜,是愿意承担这种挑战的;但家有老人孩子,上车时还是得多琢磨琢磨。
还有一个细思极恐——你愿意在智能汽车上这么深度“押注”华为吗?华为确实厉害,可这几年政策、市场没个准头,未来的新技术方向变了咋办?如果说这世界真有“遥遥领先”,那理想、特斯拉甚至新造车势力都能随时反招。问界M7能不能一直玩住“智能+舒适+大空间”的组合拳,现在还没到大考阶段。
回过头来想,汽车消费其实是信仰和需求双重作战。你信华为,你认可问界对智能的定位,再加上需要大空间家用SUV,这车就成了你的菜。如果不是,八成就是看热闹。为啥理想ONE绝版那次能那么火?一样是抓住了大家对家庭、空间、科技的双重需求。而问界这次用高配置和智能冲破价格底线,和理想L8、特斯拉model Y这波死亡缠斗,说白了,就是科技革命把老车圈原有的鄙视链拆了重建。
但我最关心的还是未来中国车市会不会被“智能化”彻底绑定?让咱买车以后都得盲信大厂技术、时时刻刻被OTA支配?有了M7这波热度后,等真到上市后的实际销量、用户反馈,以及实用性考验,你会发现口碑才是大杀器。
最后问一句,你愿意为“未来出行”和“智能家用”这套故事多花4万甚至8万块吗?你更在意的是硬核参数、还是品牌故事,或者就是想让家人坐得更舒服?等到9月23号上市实价揭晓,或许才是真正的“考场见真章”。
每个人对“科技”、“舒适”、“空间”都有自己的答案。不妨停下来问自己:你的汽车选择,到底是追新、从众,还是买一份每天都用得到的安全与依靠?不管巧不巧,问界这次的热度,正好让大家一次次有机会把自己的答案想明白了。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