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库就算交付“:一句话,我全款买的理想L6,变成了“在途盲

咱们今天聊一个哭笑不得的事儿,一个河南老哥,全款提了辆理想L6,车还没摸到,在运输路上被冰雹给砸成了“麻子脸”。这事儿本身不大,但它就像一根探针,精准地戳破了当下最时髦的“新消费”模式那个光鲜亮丽的肥皂泡。你会发现,无论商业模式怎么迭代,从“新势力”到“新零售”,底下那套草台班子的逻辑,几百年来,愣是没啥本质变化。

我们现在买东西,尤其是大件,越来越像吃一盘精心烹制的“预制菜”。你在手机App上,指尖轻点,配置、颜色、金融方案,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过程丝滑流畅,充满了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幻觉。特别是买车,新势力们彻底颠覆了传统4S店那种乌泱泱、销售比顾客还多、价格全靠演技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市中心商场里“小而美”的展厅,里面放着一两台展车,几个穿着时髦的小哥哥小姐姐,跟你聊的不是发动机参数,而是“生活方式”和“用户体验”。

“离库就算交付“:一句话,我全款买的理想L6,变成了“在途盲-有驾

这套打法,讲究一个字:轻。资产轻,库存轻,体验也搞得很轻。你不用在几十辆车里挑花了眼,也不用跟销售斗智斗勇砍价两小时。你看中的车,在千里之外的某个巨大无比的中央仓库里,或者刚从生产线上下来。你付了钱,系统自动下单,然后就是“亲,您的爱车已发货,请注意查收”的电商模式。多酷,多拉风,多有21世纪的感觉?然而,正是这种“轻”,轻到最后,责任也跟着飘了起来。

回到这位河南老哥的遭遇。他全款付清,车在沈阳,他在周口。4S店“贴心”地表示,可以帮忙联系物流,但细节您自己谈,运费您自己出。这听起来合情合理,一个帮忙,一个付费,产权清晰。但魔鬼恰恰就藏在这个看似清晰的流程里。当冰雹这只“黑天鹅”从天而降,把新车砸出一百多个坑时,问题来了:这车,到底算谁的?

“离库就算交付“:一句话,我全款买的理想L6,变成了“在途盲-有驾

4S店甩出了一个堪称“重新定义交付”级别的金句:“车辆只要离开沈阳的交付中心,就算是交付完成了。”

“离库就算交付“:一句话,我全款买的理想L6,变成了“在途盲-有驾

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愣了三秒,然后没忍住笑出了声。这操作骚不骚?太骚了。翻译过来就是,钱我收了,车我给你发出了,至于它在路上是飞天了还是遁地了,是被冰雹砸了还是被外星人劫持了,那都跟我没关系。因为在你还没见到车、没摸到车、没签任何提车确认文件的时候,这辆车在“法律意义”上,已经是你的了。你买的不仅是一辆车,还是一个从沈阳到周口的“在途盲盒”。

这让我想起了几百年前,那些在码头上,对着扬帆远去的货船画十字的倒霉蛋商人。那时候的国际贸易,最核心的条款之一就是“FOB”(Free On Board),船上交货。货主的货物只要越过船舷,装上船,风险就从卖方转移给了买方。船在海上遇到风暴沉了,对不起,买家自己哭去吧,货款一分不能少。你看,太阳底下,真就没啥新鲜事,只是换了身马甲。理想4S店的这个“离库即交付”,本质上就是陆运版的“FOB”,只不过人家几百年前玩的是大宗商品,现在被用在了一个普通消费者身上,充满了后现代的荒诞感。

“离库就算交付“:一句话,我全款买的理想L6,变成了“在途盲-有驾

这种逻辑的“草台班子”本质在哪?在于它创造了一个“责任真空”。4S店认为,我只是个中介,销售环节已经完成。物流公司觉得,我是运输方,我和车主之间是运输合同关系,我和4S店没直接关系。车主则一脸懵逼:我跟4S店买的车,车坏了,我当然找4S店。你看,一个本来完整的“购车-交付”体验,被人为地切割成了“销售”、“物流”、“收货”三个独立的、互相甩锅的环节。每个环节的人都觉得自己特无辜,特有道理。

“离库就算交付“:一句话,我全款买的理想L6,变成了“在途盲-有驾

这就是很多所谓“新模式”的命门所在。它们在前端,也就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界面上,做得无比精美、无比顺滑,把用户体验捧上了天。但在后端,那些看不见的供应链、物流、仓储、售后环节,为了追求“轻资产”和“高效率”,往往搞的是“外包再外包”,能甩出去的绝不自己扛。整个系统就像一根精密的链条,每一环都锃光亮,但环与环之间的连接点,用的却是草绳。天气好的时候,这根链条看起来完美无瑕;一旦刮风下雨,草绳断了,整个链条就散架了。

这次事件里,幸好物流公司还算有担当,直接承认责任,愿意负责维修。但你想想,如果物流公司也开始扯皮,说这是“不可抗力”,那这位河南老哥的维权之路得有多漫长?他要面对的,是一个精心设计过的、由无数法律条款和免责声明构成的“责任迷宫”。

这件事给我们所有人的“祛魅”在于:不要被任何光鲜的“用户体验”外壳所迷惑。一个真正牛逼的商业模式,一个真正值得信赖的品牌,看的不是它在顺境中能把你伺候得多舒服,而是它在逆境中,在出现幺蛾子的时候,敢不敢站出来,把责任扛在自己肩上。是说“这事儿我来解决”,还是说“理论上讲,这不归我管”。

所谓的品牌护城河,很多时候不是技术多先进,不是营销多花哨,而是那些最笨、最重、最不讨巧的“脏活累活”。是自建物流,还是外包了事?是自建售后,还是授权了事?是把风险自己吞下,还是通过精巧的合同设计转移给消费者?这些选择,最终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色。那些天天把“用户是上帝”挂在嘴边的,往往在冰雹砸下来的时候,第一个告诉你:“对不起,上帝,这事儿得您自己扛。”

“离库就算交付“:一句话,我全款买的理想L6,变成了“在途盲-有驾

说到底,所有商业模式的本质,都是关于风险和信任的分配。一个健康的模式,是企业承担大部分风险,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而一个“草台班子”模式,则是想方设法地把风险像击鼓传花一样,最后传到那个最弱势、最没能力抵抗的消费者手里。

所以,以后再看到什么“重新定义XX”的宏大叙事,心里不妨多留个心眼。多问一句:那万一出事了,谁兜底?如果答案是“原则上,我们……但是……”,那基本就可以确定,又是一个准备让你在冰雹里裸奔的“新朋友”。说到底,人生可能就是一场大型的风险外包,直到冰雹砸下来,才发现自己就是那个唯一的责任人。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