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这年头的汽车圈,魔幻得就像一本没写完的玄幻小说。
前几页还在讲“蔚小理”三英战吕布,后几页就变成了诸神黄昏,大家一起下场打泥巴仗。
高端局里,大佬们聊的是星辰大海,是自动驾驶解放人类,是坐在车里就能实现元宇宙蹦迪。
听着都挺好,就是一看价格,感觉自己的人类身份需要再充值一下。
但你把视线从云端挪开,往地上瞅瞅,会发现一个残酷又真实的商业逻辑:谈梦想的人负责仰望星空,但真正让公司活下去的,是那些在地上吭哧吭哧卖白菜的人。
汽车也一样,真正撑起销量大盘,让财报变得好看,让老板能在年会上吹牛逼的,往往不是那些停在展厅里闪闪发光、一年卖不了几百台的“梦想之车”,而是那些淹没在早晚高峰车流里,被你我这样的打工人开着去挤地铁换乘站的“买菜车”。
尤其是在新能源这个赛道,风向变得比女生的心情还快。
几年前大家还觉得,不搞个三十万以上的纯电轿跑,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新势力。
结果呢?
现实的大嘴巴子呼呼地扇过来,中汽协的数据就差直接把“大家其实没那么有钱”刻在脑门上了:今年前三季度,10万块以内的新能源车卖了超过200万辆,增速全场最高。
翻译一下就是,大多数人买电车,不是为了什么环保理想和科技情怀,核心诉求就一个字:省。
这片被高科技发布会遗忘的盐碱地,才是真正的流量洼地和现金奶牛。
五菱宏光MINI EV早就用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点: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尤其是当人民需要的是一个能遮风挡雨、比老头乐安全、比坐公交自由的铁皮盒子时。
比亚迪的海鸥、海豚紧随其后,用更精致的产品力告诉你,便宜货也能做得不那么像丐版。
然后,吉利这个老江湖,终于睡醒了。
你得承认,吉利这家公司,骨子里就有一种土味但极致的精明。
它不像有些新势力那样,一上来就想当“中国的特斯拉”,它更像一个在菜市场里混了几十年的老摊主,对“斤”和“两”的计较,刻在了DNA里。
当所有人都冲向高端,它稳住自己燃油车的基本盘,然后冷眼旁观,看着新势力们把钱烧得差不多了,把市场教育得也差不多了,它再揣着计算器,慢悠悠地杀进来。
它的切入点,就是这个被验证过无数次的“小型纯电”市场。
于是,“吉利星愿”这台小车就这么横空出世了。
这玩意儿,简直就是吉利对中国下沉市场消费心理学的一次终极总结。
你看它的操作有多骚。
一台定价在6万到9万区间的A0级小车,它给你塞了什么?
宁德时代的电芯,后置后驱,多连杆独立悬架。
这几个词单独拎出来,你都以为是在说一台小钢炮。
后驱+多连杆独立悬架,这组合放在十几年前,是宝马3系拿来吹嘘操控性的资本。
现在吉利把它按在了一台买菜车上。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这是一种“我知道你可能一辈子都开不出区别,但说出去有面子”的屠龙术精神。
还有那个70L的前备箱。
这玩意儿简直是神来之笔。
对于这个价位的车主来说,70升的额外空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可以藏私房钱,可以多塞两箱单位发的米面油,意味着去超市抢购打折鸡蛋的时候比别人更有底气。
它解决的不是物理问题,是心理问题,是一种“我花小钱,但占了大便宜”的窃喜。
更别提那个从魅族“继承”过来的Flyme Auto智能座舱。
这套东西好不好用另说,但它成功地让这台小车的内饰看起来不像一台廉价工业品,而更像一个能玩的电子产品。
这就精准地挠到了年轻人的痒处。
所以你看,星愿的成功,根本不是什么技术的胜利,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人设”胜利。
它给自己立的人设是:我虽然便宜,但我不是廉价货;我虽然小,但我配置拉满;我虽然是买菜车,但我有一颗躁动的心。
这种“越级体验”,本质上就是一种精神上的马杀鸡,让你在花钱的时候感觉自己不是在消费降级,而是在“理性选择”。
但这只是第一层。
如果你觉得吉利费这么大劲,就是为了在薄利多销的小车市场上卷死同行,那你就把李老板想得太简单了。
卖车,只是吉利这盘大棋的开始。
星愿这台车,真正的战略价值,在于它是一个“流量入口”,一个收费极低的“会员卡办理处”。
原来看似混乱的产品线,现在脉络清晰得可怕。
吉利汽车销售公司的范峻毅说,要让更多人加入“我们”的大家庭。
这个“大家庭”是什么?
就是一个精心构建的消费主义陷阱,一个让你从入门到入土都出不去的“吉利宇宙”。
你想想这个路径: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预算有限,花七八万买了台星愿。
从此,他就成了吉利CRM系统里一个鲜活的ID。
吉利拥有了他的驾驶数据、消费习惯、家庭构成。
过了几年,他结婚了,需要一台大点的车,吉利会精准地推送:嘿,哥们,看看我们的银河系列,或者领克也不错,老用户置换有补贴哦。
再过几年,他事业有成了,想追求点品质和豪华,吉利又会跳出来:老板,看看极氪吧,国产豪华天花板,专为成功人士打造。
甚至你哪天发达了,想玩点终极的,吉利旗下还有路特斯和Smart等着你。
看到了吗?
这套组合拳,从几万的代步车,到几十万的家用SUV,再到上百万的豪华性能车,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星愿的任务,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把尽可能多的人,骗进这个闭环的入口。
它就像游乐场的门票,虽然门票本身不赚钱,但只要你进来了,里面的旋转木马、过山车、爆米花,总有一款能掏空你的钱包。
这才是“以小博大”的真正含义。
一台小小的星愿,贡献了吉利汽车近16%的销量,把整个银河品牌推向了新能源的第一阵营,这背后,是1800万存量用户和源源不断的新用户构成的“数据池”在疯狂造血。
所以,吉利疯起来,是真的可怕。
它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技术有多么颠覆,而在于它把人性算计得明明白白。
它知道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下,人们既想要面子,又舍不得里子。
于是它就给你一台“有面子”的便宜车。
它知道忠诚度是可以被培养的,于是它就构建一个让你“无处可逃”的品牌矩阵。
当别的车企还在纠结下一代电池技术、算力平台的时候,吉利已经快把造车玩成了互联网的流量生意。
它甚至已经不满足于在地上跑了,开始涉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
这一切看似不着边际的布局,都需要一个稳定输血的现金牛业务。
而这个现金牛,就是由无数台像星愿这样不起眼的小车,构成的巨大基盘。
所以,别小看那些在街上跑的“买菜车”了。
在它们看似平凡的外表下,涌动着中国汽车工业最原始、最野蛮,也最坚韧的生命力。
它不讲高深的理论,只信奉最朴素的商业法则: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需求,然后把他们圈起来,慢慢收割。
这或许不好听,但很管用。毕竟,商业的本质,从来都不是请客吃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