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车界又掀起一阵“退潮”的讨论,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啥那些曾经自带光环的法系车,在国内市场好像越来越“失宠”了?
这事儿吧,不是一日之寒,也不是一辆车的事儿,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就像一锅熬了很久的汤,味道变了,有些人就不爱喝了。
问问自己,你最近有没有特别想买一辆法系车?
或者说,你有没有给自己的法系车多一个“考虑”的机会?
反正我是找不着啥理由,不是黑,纯粹是没那股劲儿。
就像找对象,颜值、内涵、赚钱能力都重要,但第一眼要是没感觉,后面的一切都白搭。
法系车,好像就少了那么点“一见倾心”的悸动。
咱们国内消费者,说白了,买车这事儿,有时候挺现实的。
日系车,像“技术日产”、“终身本田”、“东瀛马自达”,这些标签背后,是深入人心的情怀和对品质的信任。
你看看那些为情怀买单的车主,哪怕它不是最顶尖的,也愿意为那份“默契”买单。
德系车就更不用说了,“BBA”三个字,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德国制造”那块金字招牌的加持,虚荣心也好,面子也罢,这都是实实在在的需求。
大众?
那更是国民车,渗透到骨子里了。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法系车就显得有些“曲高和寡”。
再加上美系、韩系的“分食”,留给法系车的市场份额,真的就没那么多了。
这就像一场盛宴,桌上的菜品琳琅满目,法系车端上来的是一道精致的法式大餐,味道独特,但可能不是所有人都习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第一时间领会到它的精妙之处。
我记得我有个朋友,当年就特迷法系车,觉得它有内涵,底盘扎实,开起来跟别的车不一样。
他说,“岁月沉淀,方显真章”,你得慢慢体会,时间久了,你就能发现它的好处,不比德日系差。
这话我信,但问题就在于,“慢慢体会”这个过程,现在有多少人愿意去给了?
咱们现在节奏快,买车就跟追剧似的,得有爆点,得有吸引力,第一集就得抓住你,所谓“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法系车在“颜值”这关,就没能打动太多人。
想想我的购车经历,当年在拓海赛道上长大的我,对日系性能发动机那叫一个迷恋,所以才有了后来那辆Q50。
随着年龄增长,发现生活不光有赛道,还得能“上树”,于是在“面子”和“实用”的双重驱动下,又入了宝马。
你看,这选择,一个为了“情怀”,一个为了“现实”。
这俩,都有明确的“理由”。
法系车呢?
它的“理由”在哪里?
我发现,法系车的精髓,好像真是在小车上。
你去欧洲逛逛,就会发现,法系车在那边卖得那是相当火爆,但主力军都是小车。
它们靠着那精妙的底盘调校,能把小车开出“人车合一”的感觉,过弯稳得一批,操控溜得飞起。
这才是法系车的拿手好戏,就像法国大厨做甜点,小巧玲珑,精致美味,每一口都充满惊喜。
可问题是,咱们国内市场,买小车的,往往预算有限。
手里有点钱的,谁不想买个空间大、轴距长的?
毕竟咱们是家庭用车为主,谁不想让家人坐得舒舒服服?
结果呢?
在国内,小车市场也被德、日、美系瓜分得差不多了,消费者对法系小车,也不是那么“感冒”。
而且,法系车也走过一段“弯路”。
想当年,那辆富康,在当时可是比捷达、桑塔纳都要牛气得多,销量也是一路飘红。
但后来,PSA好像就觉得,欧洲那种两厢车的设计,在中国也能吃得开。
当年我们选两厢富康,那是没办法,选择太少,就像“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只能选择仅有的。
可后来汽车普及了,合资车多了,有“屁股”的车满地都是,谁还稀罕没屁股的?
法系车企呢,还在那儿“固执”地坚持两厢设计,结果消费者不买账。
后来没办法,给两厢车强行“配上屁股”,结果呢?
画虎不成反类犬,比之前更不协调,有点“东施效颦”的滑稽。
206加个屁股变207?
这玩笑开得有点大。
虽然这几年法系车也学会了变通,开始调整,但可惜啊,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起步时机。
同样是合资建厂,大众能发展得风生水起,法系车怎么就没能抓住机会呢?
这法国人的“浪漫”和“固执”,有时候也挺让人琢磨不透的,或许这就是“欲速则不达”的写照吧。
总体来说,法系车现在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够贴近”。
外观不够“抓人眼球”,油耗表现“中规中矩”,也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技术。
当年那些“魔毯悬挂”、“后轮转向”这些绝活,现在也不怎么见着了。
底盘调校确实是它们的强项,操控也确实不错,但问题是,大部分国内消费者,真不在意那点操控。
他们更在意的是,这车开起来是不是舒服,是不是省油,是不是有面子。
法系车能把那个调校难度最大的“扭力梁”悬挂玩明白,你说技术不行吗?
技术绝对够。
但消费者不懂啊,他们更喜欢用“成本”来衡量好坏。
扭力梁成本低,你技术再好,也抵不过别人一句“这玩意儿不值钱”。
所以,法系车的卖点,现在是越来越少了,自然也就越来越“边缘化”了。
你想想,“眼缘”这事儿,说得真是有道理。
买车跟找对象一样,你得先看对眼。
法系车,可能像个内涵丰富的姑娘,但如果第一眼没打动你,后面的内涵,你可能也就懒得去挖掘了。
这现实的市场规律,就是这样,就像“风吹落叶,飘零无处”,有些东西,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
说到底,法系车在国内的境遇,就是优势没戳中消费者的“痛点”,而消费者在意的,法系车又给不了。
虽然这几年也在努力“迎合”,但错过了最佳时机,就像一个错过了最佳赏味期的海鲜,味道再好,也少了那股鲜劲儿。
如今,能坚持选择法系车的,大多是真爱粉,这份坚持,如同“众人皆醉我独醒”,是难能可贵的。
至于其他人,可能连尝试的念头都提不起来了。
这事儿,你说能怪谁呢?
是消费者太现实?
还是车企不够“懂”中国消费者?
抑或是,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碰撞和选择?
说到底,买车这事儿,还是得看自己。
你有没有那个“非它不可”的理由?
或者,你觉得,法系车真的就没戏了吗?
它们那些隐藏的“内涵”,真的就没人欣赏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