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道歉,错过了华为智行,现在“上车”还来得及吗?
我最近刷到一条新闻,心里咯噔一下: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公开“认错”,说当年没看准新能源的风向,错判了用户对续航的焦虑,把增程和插混当成“过渡技术”,结果眼睁睁看着别人吃下红利,自己却在牌桌上慢了三拍。更扎心的是,他专门跑去深圳见了任正非,感慨“邻居”华为的前瞻布局和鸿蒙智行的威力。这话一出,不少车友都在问:广汽现在才想起来“上车”,晚了吗?
要知道,鸿蒙智行2024年上半年交付量已经冲到44.5万台(数据来源:鸿蒙智行2024年6月发布),问界M8这种40万+的高端SUV都能杀进销量榜前四,而燃油车只剩朗逸、轩勉强挤进前十。这哪是趋势?这分明是浪潮拍岸,燃油时代正在退潮。
一、错过的不是技术,是“用户焦虑”的洞察
我当年试驾过广汽的第一款纯电SUV,说实话,底盘调校稳、空间大,广汽的“家底”确实厚。但那会儿电池才60kWh,官方续航450公里,实际开下来冬天打七折,充电桩稀疏得像荒漠里的绿洲。用户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能跑长途吗?”销售答得也实在:“建议市区代步。”
而同一时间,赛力斯和华为联手推问界M5,直接上了增程系统,“可油可电”,解决了“里程焦虑”这个真痛点。你别说,老百姓不关心你是不是“过渡路线”,他们只关心“能不能说走就走”。华为的厉害之处,不是技术多炫,而是把用户心理拿捏得死死的——焦虑,才是最大的市场。
反观广汽,当年觉得“纯电才是终极形态”,结果理想、问界这些“增程派”反而用“过渡技术”杀出一条血路。这不是技术输赢,是用户洞察的胜负。
二、华为智行到底强在哪?我试驾问界M7后明白了
前阵子我深度试驾了问界M7,三个字:真香了。
先说智能化。鸿蒙座舱一上手,丝滑得像用iPhone。手机一碰传,导航、音乐、通话全同步,连座椅记忆都跟着人走。语音助手“小艺”能听懂连续指令:“打开车窗20%、空调调到23度、播放周杰伦的歌”,反应快得不像国产车机。
再看驾驶辅助。L2级是标配,但问界M7的ADS 2.0已经能实现无图城区NCA——也就是说,哪怕没有高精地图,也能在复杂路口自动变道、避让行人、识别红绿灯。我在深圳晚高峰实测,系统接管时比我这个老司机还稳。
最让我惊讶的是底盘调校。很多人以为华为只懂软件,其实他们对机械的理解也深。M7的CDC电磁悬架能实时感知路面,过减速带时那种“柔中带韧”的质感,像极了百万级豪车。这哪是“手机厂造车”?这是用消费电子的思维,重新定义汽车体验。
而广汽呢?虽然也有ADiGO智驾系统,但用户反馈“功能全但不好用”,语音识别慢、辅助驾驶不够果断。差距不在硬件,而在用户体验的打磨。
三、广汽还有机会吗?我看悬,但未必没戏
有人说,广汽现在找华为合作,是不是“低人一等”?我倒觉得,能低头认错的企业,反而有救。
广汽的底子不差:有广汽传祺的燃油车经验,有广汽埃安的纯电平台,三电技术也自研多年。埃安的AION S、Y系列销量一直不错,说明市场认可它的产品力。再加上背靠广州政府,供应链、资金、人才都不缺。
但问题是:时间不等人。
鸿蒙智行已经和赛力斯、奇瑞、北汽、长安、江淮“五界”联手,产品矩阵从20万到50万全覆盖。广汽现在才谈合作,首款车估计得2025年底甚至2026年才能上市。到时候,市场格局早定,用户心智也被占满。
而且,华为现在“不造车”,但合作门槛越来越高。早年的赛力斯是“全权托付”,华为深度参与研发、销售、渠道。现在的合作方,更多是“技术授权+品牌共塑”。广汽能拿到多少“真经”,还得打个问号。
四、横向对比:广汽埃安V Plus vs 问界M5 vs 比亚迪唐DM-p
我拉三款车对比,都是25-30万价位的SUV,看看差距在哪:
维度 广汽埃安V Plus 问界M5增程版 比亚迪唐DM-p
续航(WLTP) 610km(纯电) 1000km+(综合) 1020km(综合)
智能座舱 ADiGO 4.0,8155芯片 鸿蒙座舱,麒麟芯片 DiLink 4.0,8155芯片
辅助驾驶 L2级,高速NOA在研 ADS 2.0,无图NCA DiPilot,高速领航
用户口碑 “实用但不够智能” “车机像手机,流畅” “动力强,油耗略高”
你看,埃安的优势在纯电续航和空间,但智能化明显落后。唐DM-p胜在三电成熟,但车机体验一般。问界M5的杀手锏,就是**“人车交互如手机”**——这才是年轻人愿意买单的点。
五、用户怎么说?真实反馈很真实
我认识一位老哥,原本是广汽传祺车主,去年换了问界M5。问他为啥换,他说:“以前开车是‘操作机器’,现在开车像‘用手机’,谁还愿意回工业时代?”
另一位广汽经销商朋友私下吐槽:“我们现在卖埃安,客户张口就问‘有没有华为那套系统’,我说没有,客户转身就走。”
这些声音,比任何数据都刺耳。
六、广汽的“补课”之路该怎么走?
我给广汽提三个建议:
别再“自研闭环”了,开放才是王道。华为的生态优势就是“开放协同”,广汽得放下身段,真正让华为深度参与,而不是买个技术包就完事。
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别再搞“功能堆砌”,要像华为那样,把语音、导航、娱乐做成“无感交互”——用户根本不用想,车就懂你。
打一场“翻身仗”,首款合作车必须爆款。建议直接对标问界M5,价格打到28万内,配置拉满,渠道下沉,用一场“闪电战”抢回用户心智。
七、现在“上车”还来得及吗?
我的答案是:来得及,但很难。
难在时间窗口窄,难在用户信任重建,难在华为不会“扶贫”。但广汽有工业底蕴、有市场基础、有政府支持,只要肯放下面子、沉下心做产品,未必不能杀出重围。
毕竟,汽车不是快消品,用户最终还是要看“开起来怎么样”。如果广汽和华为真能联手打造一款“底盘扎实、智能丝滑、价格厚道”的车,我还是愿意试一试的。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广汽现在抱华为大腿,是“亡羊补牢”还是“为时已晚”?如果是你,会买一辆“广汽+华为”的车吗?评论区聊聊。
老铁们,别光看,动动手指,点个赞、留个言,你的声音,可能就是下一代车型的改进方向。
需要进一步确认:广汽与华为合作的具体模式、首款车型发布时间、技术授权深度等细节,目前暂无官方明确信息,需等待后续发布。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