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小订过万”,数据造势,价格战乱舞

如果诚信是一辆车,那有些品牌的油门踩得比刹车还狠,关键时刻不仅能冲破底线,还能刨地三尺。最近汽车圈“数据脸皮大比拼”,有些厂商脸都不要了,硬是把“小订过万”这种脸面工程玩成了集体竞赛——反正数据比人更懂投胎,谁不美化一下自己,怕是要被同行们讥笑“你确定是卖车,不是卖福报?”

原理大家都懂,“小订过万”本是新车发布会上的规定动作,一摸排线,主角骄傲地宣布:“热烈祝贺小订突破一万!”台下鼓掌,台上傻乐,后排公关差点哭了,谁不是奔着带货来的,一万不过是个零头,有些品牌策划早就准备好通稿,连倒计时都安排上了。不信你去问吴佩,虽然人家没指名道姓,但意思很明白:这年头,“钞”能力是王道,订金不如宣传金。

汽车圈“小订过万”,数据造势,价格战乱舞-有驾

有广告公司倒也干脆,提前几个月磨好了“爆单”剧本,等发布那一刻,一键复制全网高能话术,“小订过万”就像某站网红现场撒辣椒面,浓烈到让人喷嚏直打。你要说这套路新鲜,汽车圈都笑了,人家早就内卷到吐泡泡。谁还期望行业有点瓜田不纳鞋的节操,反正数据就是用来糊弄的,营销才是王道。至于《广告法》啥的,要么是装了消音器,要么成了车主圈的路障。过不了年检,没关系,反正这不是真正的交付量。

其实,小订量就是个定金,钱少得像买牛奶,退起来也没难度。品牌方其实心知肚明:下定金的多,退定金的也多,反正小订数据只负责造势,不负责兑现。账面上一看爆单,媒体配合上热搜,一群意向客户说服自己,“大家都在买,肯定不亏。”就像楼下蛋糕店限量发券,抢到就是赚到,没抢到也不吃亏。电车通说得好,“从众心理”在营销界简直是祖传秘方。这年头,好评榜、热销榜、遥遥领先,全是萝卜加大葱,真真假假吃下肚,盘子里还是自己的钱。

反正车企在数字游戏里无所不能,小订量是个舞台,演员演技越浮夸越有流量。你要说小订能反映市场成绩,那还真不如看大订或者交付量。这些虚假的订量数据,说白了,就是给投资人安慰一下,给消费者打鸡血一针,至于是“虚假的繁荣”,还是“无害的装点”,谁也不敢抹嘴说没参与。广告公司才不会在意你的智商,只关心行业有没有盲盒式买家。订金退了,数据还在,账目好看,老板好交差,万一还能带流量到二轮,岂不是皆大欢喜?

所以你得明白,别人做假数据,是因为好处多于坏处。成本低得像薯条蘸酱,见效快得和KPI冲刺一样,媒体还帮着二度发酵。一场“小订过万”的虚假繁荣,不仅能让高管感动得像春晚导演,顺带把意向客户忽悠成忠粉。反正小订离大订有个寂寞的鸿沟,消费者一看价格变了就秒退,最后上车的,往往是那批真心能掏钱的人。对了,买车别看什么虚假数据,最好多问问交付量和真实口碑。如果你还靠官方榜单买车,那只能祝你“驾驶人生,撞向数据墙”。

回望汽车圈的奇观,“小订数据”一点不见怪。这年头,行业里的“创新”都在下三路比赛,不玩价格战就玩数据战,连“免息贷款”都快变成福利常规。根据某官方报告,新车价格战搞下来,市场亏损都能买小区一幢楼了。但在厂商看来,这胖亏不是自己承担,消费者还能薅几根羊毛,“价格战”与其说五五开,不如说五五分账,一边肉烂锅里,一边锅底没汤。

但你不能指望大家都有节操,一部分品牌在市场卷不动时,干脆玩起“零公里二手车”。什么叫“双面人生”?新车先给经销商上牌,转头又当二手车卖,一天身份切换,比某些偶像剧还精彩。买到的用户以为捡了便宜,却丢了专属权益。这种操作,整顿了新车行情,拆散了二手车行情,说是搅浑行业水,还真不太夸张。经销商暂时高兴,长远市场亏哭,等全行业都不赚钱,倒霉的还是底层消费者。

这世道不仅“数据赛跑”,连“落井下石”都成了套路。有品牌被集体吐槽,自媒体批评潮上头,明眼人一看,这不是买通稿就是组织营销。网友还寻思这波哥们怎么文案都像复制粘贴,都是烧钱堆流量,都是下三滥内卷,行业生态就是这么一锅杂烩。你说这些举动能促进行业发展,估计连董事长都不敢拍桌打包票。

汽车圈“小订过万”,数据造势,价格战乱舞-有驾

业内大佬们其实早就出来喊话,吉利的李书福、广汽的曾庆洪、奇瑞的尹同跃等等,生怕行业变成“商战荒漠”。可惜嘴上倡议讲价值,脚底下还在比拼数据,谁又愿意做第一个脱卷的“敢死队”?电车通看得很明白,这帮老板嘴里说“反内卷”,手下还在工位上卷到天花板。你要“价值战”,还得等一批厂商学会做梦,真正把研发当回事,否则行业乱象只能“治标不治本”。

其实监管部门早就盯上汽车圈乱象,什么夸大宣传、价格欺骗、拖欠货款,通通是整改清单。只不过话说回来,市场庞大如天猫超市,多少品牌都得凑数,总有人想走捷径。什么短期利益、长远策略,前排车企压根不在乎。一会儿给自己算份额,一会儿咬后腿抢地盘。你说能彻底根除?业内只能苦笑,能纠正一点是一点,彻底杜绝惹不起。

但消费者也不是傻子了,这年头买车的越来越理性,汽车品牌要是整天玩虚假数据、黑公关,分分钟把自己玩成流量“反面教材”。想成为行业巨头,那也得拿真金白银和硬实力说话,玩套路玩的太溜,不用竞争对手上场,自个就能兑成夕阳红。

有时候,行业戏码和自媒体段子一样,越看越觉得荒诞。订量造假、流量炒作、口碑冲刺,全员上阵都像在演一场全民剧本杀。让人忍不住怀疑,中国汽车产业链都快成了新一代“数据驱动型心理学实验室”,有朝一日出国参展,这套花式包装能不能骗倒德系老炮,咱也不敢替他们担责任。毕竟IAA车展一开,现场“顶峰相见”不是看谁车快,是比谁的数据表更优秀。

要我说,这种“脸都不要了”的表演方式,有点像老头在广场舞蹈队里抢C位,明眼人只能一边鼓掌,一边暗戳戳捂钱包。行业生态要健康,革自己的命不会让你出汗,等卷到头了,连换气都在比狠。至于什么时候车圈能回归理智竞争,也许只能靠奇迹或者停售自大。你说做个api监控数据精度,还是等监管部门来扫盲,都是五十步笑百步,数据虚假的年代,大家都在谈“爆单”,却没人问爆过的底线去哪里了。

所以,每当听到“小订过万”,我就仿佛看见一群公关在Q群里打鸡血,策划案撒在各大平台,“虚假繁荣”如同午后高温。谁还真把自己当成消费者,倒像是随时准备交付智商税的流量韭菜。如果说汽车行业的诚信是一根皮筋,那现在已经被各家厂商拉成了弹弓,下一秒就能弹翻到品牌公约的脸上。

毕竟现实就是这样,数据是自己的脸,底线是别人的鞋。你让监管来一波,还能治标;要品牌转性洗心革面,除非老板们集体自我革命,或者一觉醒来发现市场只剩两家——一个是“诚信老厂”,一个是“摸鱼小王”。到底谁脸皮薄,谁脸皮厚,谁敢砸自家的数据花瓶,谁就是行业里临时班长,不信可以等IAA车展高潮结束那天,大家数一数全场的小订量,看看谁能用数据换座位。

汽车圈“小订过万”,数据造势,价格战乱舞-有驾

最后奉劝一句,买车别只看订量,屏幕上的数据是用来流汗的,不是用来流泪的。要是真出了事,别怪厂商脸没了,毕竟你自己也没擦干净这双追爆款、爱从众的手。至于行业能不能告别这些虚假繁荣,建议先等头顶的广告公司关掉数据喷雾,大家也就能安分做点真实的生意了。就这样,满城尽是“小订过万”,看谁先把脸寄存到公关部。

汽车圈“小订过万”,数据造势,价格战乱舞-有驾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