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刚落,南通一家工业园区里,一排排厂房外灯火将夜幕撕开。窗下传来测试线控底盘时“咔哒咔哒”的机械律动声,技术人员端着冷掉的咖啡,围观数据大屏上实时跳动的参数,敲下最后一行算法代码。离大洋彼岸的港交所不过1200公里,但此刻更遥远——那里正挂着奇瑞的代码9973.HK在屏幕闪烁,敲钟人西装革履,喜气洋洋。有媒体喊:通企赢麻了。你要是站在南通、看着泼在地上的咖啡,可能会问,上市的光环真能照进这间灯未熄灭的小厂房吗?
2024年9月25日,奇瑞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今年港股最大的车企IPO。这个成绩单大得不能再大:2023年奇瑞卖出了229.5万辆车,净赚143亿。更难得的是,新能源、燃油车、国内外市场——哪个方向都没掉队,增幅都挺进25%以上。光看数字,仿佛一切水到渠成。但旁观者都懂,奇瑞冲榜的背后,是一张复杂的供应链网,里面交织着期待、焦虑,还有那么点江湖险恶。
这自带光环的成功背后,有南通的格陆博科技。这公司名字不太好记,但技术硬核。什么线控制动、底盘域控制器、智能悬架这些听起来够“赛博朋克”的东西,全都能自研自产自测——53亩厂区不造地瓜,专造弯道超车的核心零件。更别提背后那些投资方,名字念起来脑仁疼,却真金白银砸了进来。
奇瑞上市,格陆博受益。这跟旁观者想象的“沾点喜气”有区别吗?还真有。格陆博为奇瑞热销车型供应ABS、ESC、GIBC跟EPB系统——对于整车厂来说,没有这些,你的高阶智能驾驶只能停留在PPT上。
有人说中国汽车供应链现在牛气冲天,是因为“通企赢麻了”。真要说“麻”,其实是一锅混搭的局:通企业绩坐火箭,供应链拼命爬楼梯,投资方看谁能活成下一个独角兽。黑色幽默在于,这种“麻”,往往也能变成“马拉松”——你以为冲上去了,结果是更折腾的马拉松起点。
从证据链上看,格陆博的发展不只是“搭了奇瑞顺风车”。公司创始人刘兆勇这号人,不说是“天选打工人”,也算“技术转型企业家”的模板。他博士念的是车辆工程,29岁就拿了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在东风科技、伯特利的履历,不看也罢,反正就是“谁都想拉他入伙”的那类。可惜他不安分。“国外能做的,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这样的逻辑在专业圈子里经常被视为毒鸡汤,很多人喝了踩坑。但刘兆勇喝了之后,非但没被毒倒,还真把一间小厂做到了江湖有名。
如果说创业是极限运动,刘兆勇的主场是速降雪山。2016年中国智能驾驶赛道刚刚预热,团队没几个人、房子一套套地卖,最后靠个人信用扛过资本寒冬。你以为这是段“苦尽甘来”的励志故事吧?其实更像是“踏空算数”。他说最大的焦虑是“周期”——资本可以赌三五年,零部件企业不赚钱,团队饿不死,也快散了架。恰好,软银中国投来了A轮融资,几家VC资本也蠢蠢欲动,终于让公司有了喘息的机会。2018年车市寒冬,格陆博却在融资上过了春天,活脱脱一出“小微企业逆袭记”。
专业视角下,这场汽车产业戏码还没到大结局。智能驾驶本质上是底层技术的长线攻防。格陆博能在数据、安全、可靠性上“卡到点子上”,并不是因为拥有多少证书、多少家工厂,而是能把“国产替代”的生意做得不稀松,也不冒进。车市总说要讲故事,格陆博的故事更像逻辑推演——技术过硬,流程闭环,成本可控,交付稳定。车厂要上市,需要这样的上游,不然连环节都拼不完。买车的只管掏钱,业内人却明白,“一环失守,满盘皆输”。
当然,套用惯用话术,“并非所有的创业都能被良好结局收割”。谁都想成为产业链上的赢家,可“赢家”并没一个确定手册。奇瑞上市是风头,但留给上游团队的,是长跑后的短暂氧气。再好的供应链闭环,一旦一两家主机厂“翻车”,或技术突破遇阻,格陆博这样的玩家又得重头来过。
有时候,我也忍不住自嘲。在中国做硬科技,像在泥地里跳芭蕾:跳得好看,周围人只夸你优雅,没人敢提一脚踢进泥潭的狼狈。不管是格陆博、奇瑞,还是还在台下观望的诸多创业公司,这轮上市热潮不过是刚起兴趣的前奏。资本市场的掌声短暂,量产和交付才是终极大考。
没人能精准预测中国新汽车产业的未来。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资本与技术之间的道、术、势,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黑天鹅和灰犀牛。你问我怎么看格陆博、奇瑞的下场?冷静点,谁都会说“顺势而为、长期主义、聚焦主业”。可现实无法结题:产业转型是场“优胜劣汰”,风头上的赢家只意味着还没输。
所以,那些谈“上市即巅峰”的人,是不是也该思考——有多少供应链生态会因此变得健康?有多少技术型企业能在下个周期里活着?格陆博能不能成为中国线控底盘的“通用电气”?投资人还能撑多久不跑路?明年此时,谁还会记得今天夜里被咖啡泼冷的南通工厂?
我不擅长给成功贴金箔,也不爱用苦难煽情。所有故事都有反转的可能,所有成就也不过是跑道上的一段计时。产业变革里,谁握住了硬核技术,谁就多了一张入场券。车子会一直跑下去,但谁来修路、谁能指挥方向,答案总是流动的。今天你在聚光灯下,明天也许只能坐回角落,把冷咖啡一饮而尽。
如果你是零部件企业,梦想有一天也“上市赢麻”,你会全力投入这场循环拉锯,还是选择趁风早早抽身?或者说,这种马拉松式的“麻”,究竟能让多少人熬成赢家?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