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绵一开始也纳闷,前两年小区地下车库里还全是油车,每次找车位都得绕好几圈,现在再去看,一半以上的车位都挂着 “新能源专用” 的牌子,车屁股上不是 “EV” 就是 “PHEV” 的标。
还有我楼下的老王,以前天天吐槽 “电车都是智商税”,去年年底居然悄摸摸换了辆插混,碰到他还说,“这玩意开了大半年,就加了两箱油,以前一个月油费一千多,现在电费才一百来块,真香”…
后来绵帮我妈选车的时候,才真正明白这里面的门道,不是大家突然不爱开油车了,而是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还有配套的那些东西,真的把以前的 “痛点” 都给解决了,而且解决得还挺彻底。
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掰扯,为啥越来越多的车主,一年到头就加两箱油,有的甚至干脆一箱油都用不完。
首先得说的,就是政策给的 “甜头” 太足了,懂的都懂,我们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可不是嘴上说说的。
就拿购置税来说吧,从 2014 年开始就有减免政策,后来一延再延,现在已经明确延续到 2027 年底了,也就是说,买一辆 20 万的新能源汽车,能省差不多 1 万 8 的购置税,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多给车做几次保养,或者加小半年的油了。
还有限行这个事,对很多大城市的车主来说,是 “刚需”。比如北京,燃油车牌照得摇号,有的人摇了五六年都没中,而新能源牌照是排队制,虽然也得等,但至少有盼头。
上海更不用说,一块燃油车牌照要十几万,新能源车牌直接免费送,还不限行,你说换作是你,你选哪个?
绵有个朋友在上海,以前开油车的时候,一到早晚高峰就不敢出门,怕被拍,现在换了绿牌,随时想走就走,用他的话说,“终于不用跟早晚高峰‘躲猫猫’了”。
除了牌照和税,还有地方上的补贴,比如有的城市买新能源汽车能领几千块的消费券,有的小区安装家用充电桩还能给补贴,甚至有的地方停车费都能打五折。
这些政策加起来,就像给新能源汽车 “开了绿灯”,大家自然愿意尝试。
然后就是使用成本,这玩意才是 “杀手锏”,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能省一点是一点。
绵给大家算笔账,就拿平时上下班通勤来说,假设每天开 50 公里,一年开 1 万公里。如果是燃油车,按百公里油耗 10 升算,现在 92 号汽油大概 6 块钱一升,一年油费就是 10000÷100×10×6=6000 块。
如果是纯电动车,按百公里耗电 15 度算,家用充电桩一度电 0.5 元,一年电费就是 10000÷100×15×0.5=750 块,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相当于一年省出一个月的房租了。
就算是插混车型,平时用电,偶尔长途用油,一年下来油费也花不了多少。比如我楼下的老王,他买的是插混,纯电续航 120 公里,平时上下班、接孙子放学,根本不用加油,只有过年回老家,或者暑假带孙子去周边自驾游的时候才会加一箱油。
一箱油 50 升,能跑 600 多公里,一年下来两箱油完全够了,油费也就 600 多块,比以前开油车省太多了。
还有保养费用,燃油车保养得换机油、机滤、空滤,偶尔还得换火花塞、变速箱油,一次小保养几百块,大保养上千块,一年下来保养费得一两千。
而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车,没有发动机,不用换机油,保养的时候就换个空调滤芯,检查一下电池和电机,一次保养也就几十块,一年下来保养费一百块都用不了。
绵的同事小李,以前开燃油车,每次保养都得请假半天,现在开纯电,保养的时候把车扔 4S 店,半小时就搞定了,省时又省力。
可能有人会说,新能源汽车保险贵,这点确实没错,比如一辆 20 万的纯电动车,一年保险大概 6000 块,比燃油车贵一千多,但就算加上保险,一年下来还是比燃油车省不少。
而且现在很多保险公司都推出了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专属保险,保费也在慢慢降,未来只会更划算。
再说说使用场景,以前大家不敢买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怕 “续航不够”,怕 “跑长途没电”,也就是常说的 “里程焦虑”。
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日常用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城市里通勤,每天开几十公里,周末去周边玩,也就一百多公里,现在主流的纯电动车,续航都能达到 500 公里以上,就算冬天开空调,续航打个七折,也有 350 公里,完全够日常用了。
就算是插混车型,纯电续航也有 100 公里以上,日常用电完全没问题。
如果真要跑长途,比如回老家、自驾游,现在的解决方案也很多。要么家里有两辆车,一辆新能源日常用,一辆燃油车跑长途;要么就租一辆燃油车,现在租车也不贵,一天几百块,比买一辆燃油车划算多了。
还有就是开新能源汽车跑长途,现在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覆盖得越来越全了,据统计,截至 2024 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已经超过 95%,基本上每 50 公里就能看到一个充电桩。
而且很多都是快充,半小时就能充到 80% 的电,跟加油的时间差不多,根本不用怕没电。
绵去年国庆的时候,就开着朋友的纯电动车去了趟杭州,从上海出发,全程 180 公里,出发前满电,到了杭州还有一半的电,玩了三天,在酒店停车场的充电桩充了一次电,回来的时候在服务区充了 20 分钟。
全程下来一点都不费劲,比开油车还省心,不用找加油站,也不用排队。
还有就是基建,这几年充电桩的建设速度,真的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达到了 480 万台,其中私人充电桩 270 万台,公共充电桩 210 万台,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个充电桩,比加油站密集多了。
以前大家担心 “没地方充电”,现在小区里、商场里、停车场里,到处都是充电桩,甚至有的老旧小区,物业都主动配合安装充电桩,不用再跟物业 “扯皮” 了。
绵住的小区,三年前只有两个公共充电桩,每次充电都得排队,现在地下车库里,几乎每家每户都装了私人充电桩,晚上下班回家,把车停好,插上充电桩,早上起来就是满电,根本不用管。
而且小区门口的商场里,还装了十几个快充桩,就算家里没装充电桩,去商场逛街的时候顺便充个电,也很方便。
除了充电桩,电池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以前大家担心 “电池衰减”,怕开个三五年电池就不行了,现在很多车企都推出了电池质保政策,比如比亚迪保 8 年 15 万公里,蔚来保终身。
而且现在的电池技术,比如刀片电池、CTP 技术,不仅安全性更高,衰减也更慢,开个十年八年,电池容量还能保持在 80% 以上,完全不用担心。
绵有个亲戚,2018 年买的纯电动车,开了六年,现在电池容量还有 85%,平时开着跟新车没区别,他说 “再开几年都没问题,到时候就算电池不行了,换个电池也花不了多少钱,而且现在电池回收体系也完善了,旧电池还能卖钱,一点都不亏”。
还有快充技术,以前充电慢是个大问题,充一次电要四五个小时,现在很多新能源汽车都支持超快充,比如小鹏的 G9,支持 480kW 超快充,10 分钟就能充到 400 公里的续航,比加油还快。
就算是普通的快充,半小时也能充到 80% 的电,完全满足日常需求。
可能有人会说,冬天开电动车续航差,这点确实存在,但现在的新能源汽车,都配备了热泵空调、电池预热技术,能有效减少冬天的续航衰减。
比如绵的朋友,冬天开电动车,开着热泵空调,续航也就打个八折,比以前好太多了,而且大多数人冬天也不是天天跑长途,通勤还是够的。
再说说市场选择,以前新能源汽车可选的车型很少,要么是几万块的小车,要么是几十万的豪车,中间价位的车型很少。
现在不一样了,从几万到几十万,各种价位、各种车型都有,比如五菱宏光 MINI,适合代步,才三四万;比亚迪宋 PLUS,适合家用,十五六万;特斯拉 Model 3,适合年轻人,三十万左右;还有蔚来的 ES6,适合追求品质的人,四十万左右。
不管你是刚毕业的年轻人,还是有家庭的中年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车型。
绵的侄子,刚毕业没多久,预算不多,就买了辆五菱宏光 MINI,平时上下班代步,周末跟朋友去周边玩,很方便,他说 “这车又便宜又好开,电费还省,比骑电动车安全,比开油车划算,太适合我了”。
除了车型多,新能源汽车的配置也越来越高,比如智能驾驶、中控大屏、语音交互,这些配置在以前只有豪车上才有,现在十几万的新能源汽车上都有了。
比如比亚迪的 DiLink 系统,能语音控制空调、导航、音乐,开车的时候不用动手,很方便;还有特斯拉的 Autopilot,能自动跟车、自动变道,开高速的时候很省心。
绵开朋友的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就觉得这些配置很实用,比如语音控制,说一句 “打开空调”,空调就开了,不用低头找按钮,很安全;还有智能导航,能实时显示充电桩的位置,不用担心没电,太贴心了。
另外,环保意识的提升,也是一个因素。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在意环保,觉得开新能源汽车能减少碳排放,为地球做点贡献。
绵的侄子就说 “开电车不仅省钱,还环保,每次看到自己的车没有尾气,就觉得很开心,虽然个人力量小,但也是一种态度”。
当然,新能源汽车也不是完美的,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充电设施在一些偏远地区还不够完善,电池回收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但是新能源汽车已经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符合大家的需求。
所以,一年加两箱油的车主越来越多,根本原因不是油太贵虽然油也不便宜,而是新能源汽车真的解决了大家的痛点。
政策给力,让大家买得起;使用成本低,让大家用得起;基建完善,让大家用得方便;技术进步,让大家用得放心;市场选择多,让大家有得选。
这么多优势加起来,换作是你,你也会选新能源汽车吧?
反正绵要是再换车,肯定也选新能源,不为啥,就为了省心省钱,而且开着也舒服。
相信再过几年,一年加两箱油的车主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出现 “零油耗” 的车主,到时候加油站可能真的会变成 “景点”,偶尔去一次还得拍照发圈呢。
网友开玩笑说 “以后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可能都得兼职导游了”,虽然是玩笑话,但也不是不可能。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