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辆车能在夜里把车标点亮、在白天靠车漆“吸阳光”续航,还能像人脑那样快速算路,你会把钥匙交给它吗?梅赛德斯刚在 Instagram 上放出一组预告图,名字叫 VISION ICONIC,画风是复古与未来混合的那种——既像老电影里的绅士,又像科幻片里的智械主角。 外观很有话题性。
车头的格栅看起来被“封住”了,但能全幅点亮。 三叉星不再低调,能成为发光的主角。
前大灯拉成细长一线,里面藏着类似星辰闪烁的 LED 图案。 黑色大尺寸轮毂和夸张的前铲,让整车既有优雅也带几分战斗感。
两门轿跑的车身比例,竟然让人联想到 1938 年的奔驰 540K Autobahn Kurier;车尾的曲线又像极了经典的 300SL。 合适吗?很合适。
复古不是复刻,是戴着未来面具的怀旧。 车门设计也有亮点。
门把手偏向近侧通风口的位置,暗示可能采用类似劳斯莱斯的对开门或无框车窗设计。 梅赛德斯设计总监戈登·瓦格纳早前谈到,这辆车的灵感来自 Vision Mercedes‑Maybach 6 系列,那两台在圆石滩大放异彩的概念车给了设计师不少“艺术细胞”。从这代概念车延续下来的,是一种“未来与优雅共存”的审美——高级却不乏戏剧性。
内饰像是把装饰艺术时代搬进了数字时代。 蓝色天鹅绒包裹座椅,仪表与中控像浮在空中的玻璃片。
视觉效果极强,触感应该也很讲究。 这样的内舱,会让你在堵车时也有一点去剧院的错觉。
车里不只有面子,梅赛德斯还在概念图里塞进了不少黑科技:线控转向、神经形态计算架构、太阳能涂料,以及声称可以做到 L4 的自动驾驶能力。 这里值得停一下。
所谓的神经形态计算,指的是模仿人脑神经元工作方式的计算系统。 它不是普通的芯片加速器,而是更贴近生物处理逻辑的“异构大脑”。梅赛德斯表示,这种架构能更快、更节能地处理 AI 任务,帮助识别交通标志、判断周围车辆行为。
听起来很未来,但也带来问题。 数据如何保护?当车开始像“会思考的朋友”一样决策时,责任归谁?自动驾驶的伦理与监管,仍然是现实世界里没有被自动化掉的问题。
再谈太阳能涂料。 官方宣称,如果把这种涂料涂在中型 SUV 上,理想条件下一年可额外产生约 12000 公里续航的能量。
这个数字够吸睛。 它和近年电动汽车厂商热衷的“车顶太阳能”策略遥相呼应,但实际环境下的发电量受日照、角度、温度影响很大。
把概念的最优数据当作日常收益来理解,风险不小。 消费者要有数。
自动驾驶层级来到 L4,这意味着在限定场景下车辆可以完全自主行驶,无需人为干预。 厂商承诺“让客户重新找回时间”,这是个好听的口号。
现实是,L4 的落地还受到法律、路况以及意外处理机制的多重考验。 看着媒体里关于自动驾驶事故的报道,很多人会有警惕心:科技能跑多远,社会制度能跟上吗?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点是产品化的可能性。
VISION ICONIC 现在是概念,但它很可能预示着奔驰欲重启 S 级双门与敞篷的家族。 行业里流传的信息显示,奔驰已为新的迈巴赫及 AMG 双门 S‑Class 申请商标。
明年的 SClass 将迎来中期改款,下一个世代更可能走向电动化,并吸收一些概念车的设计元素。 甚至有传闻说,下一代 SClass 可能成为首款量产配备可发光三叉星的车型。
想象一下,夜里路灯下,一辆 S‑Class 静静发光,走在街上就是移动的社交媒体封面。 用点轻松的角度说,概念车总带点“预言家”的味道。
人们会被炫目的造型吸引。 媒体会把亮点放大。
品牌会把概念当试验田。 真正能从概念变成量产,并被市场接受的,少之又少。
但每一次这样的试探,都可能改变审美和技术路线。 别忘了,Vision Mercedes‑Maybach 6 在圆石滩亮相时,也曾被认为只是秀场戏法。
几年过去,它的设计影响力仍在。 给普通消费者的提醒是双向的:科技带来便捷,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电动化、太阳能涂料、神经形态 AI、L4 自动驾驶,这些词汇听起来像科幻小说的章节标题,但它们正在被汽车厂商变成现实。 监管、基础设施、保险和用户教育,需要跟上步伐。
否则,热闹过后,可能留下的是政策滞后和公众信任的赤字。 总结一下看法:VISION ICONIC 是一针醒目的时尚注射剂。
它把历史造型与未来黑科技融合在一起,既让老车迷点头,也能让科技迷兴奋。 它提出了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不仅关于设计与工艺,更关于技术落地与社会配套。
概念是愿景,落地才是检验。 你觉得这样的“会发光、会思考”的豪华双门轿跑,应该先推出量产版,还是继续留在未来博物馆里慢慢打磨?你的想法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