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保时捷放弃电池自研”的时候,脑子里是不是飘过一堆问号:大牌豪车,技术范儿标杆,怎么突然就放弃了自己做电池的理想?不是说好了电动化就要掌控核心吗,怎么转身又成了“外购党”?这种操作,是不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按理说,保时捷那可是德国工艺的门面担当,一直以来高举“性能至上”的旗帜,玩电动也不甘人后。去年年初的时候,大家还在猜测“Cellforce独立研发的电芯,会不会带来什么巨大的性能革新”,粉丝们纷纷喊着“自研才能王者归来”。结果到了今年这拨,保时捷突然宣布,没了,电池核心业务要缩编,资源要“另辟蹊径”,只留些混合动力和大众集团的支持,剩下大头都交给宁德时代、LG新能源这些“门外汉”。网络上有人调侃,说是“技术高地瞬间沦为采购大户”,这剧情走向,说实话有点让人猝不及防。
其实吧,要说“盈利能力不足”这个理由,乍听有点官方。但再细搓搓市场的症结,一层一层扒下来,也许能看到背后那些不得不服的现实墙。电动车市场原本号称井喷,资本大佬们争得面红耳赤,各路豪车品牌把电动和智能化并作“下一个风口”,可今年的行情,说实在的,有点凉。美国那边政策反复横跳,补贴缩水,通胀加码,真心买电车的人没有想象得那么多;中国市场,大众高端品牌曾经的滤镜也逐渐褪色,国产品牌一波又一波价格和技术的冲击,合资阵营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而做电池这个事,说白了,并不是谁都能玩的。投资上百亿欧元砸厂房,技术人才一抓一大把,供应链管理再加点“欧洲特色”的工会管理,随便一个环节卡住,成本就飙升,利润就打水漂。保时捷的首席执行官布鲁姆老哥也说,“电池制造需要的投入太多,而且规模要求也高”,以自己的现有操作来看,搞不起。“咱们的精力,还是留点给更有把握的项目吧。”这算盘一敲,人力缩减、工厂搁置,几乎是现在大公司的标准流程。
你还记得吗,Cellforce这个名字在去年还挺“带感”呢,曾经号称自研的“高能电芯”,德国南部那座年产1GWh的小工厂也被吹成了“赛道未来”。结果今年一出,直接试产停摆,裁员200人,剩下的300人,基本都被并入大众集团另外的子公司。资源也转到收购的V4Smart去了,专攻911 GTS混合动力新电池。就像网络段子说的,梦想往往“还没热就凉了”。太现实,谁都知道,但总觉得有点说不出口的无奈。
不过啊,这事也不是全盘清零。保时捷自己的电动车销量,今年竟还小涨了点。拿美国市场说,Taycan上半年卖了1064辆,同比居然上涨了31%。混动车型和纯电车加起来,2025上半年占全球总销量的36%,只能说电池还是刚需。可自己的电芯研发前途堪忧,供应商这时候就变得分外重要。宁德时代(CATL)、LG新能源这些大户,成了保时捷背后的“超级电池侠”。以后你要买卡宴的纯电版,或者718的新动力,说不定里面的电池芯儿,已经是“Made in China”或者“浮着韩语标签”。
说到这里就得聊聊:整个电池产业链,现在早已不是“欧洲品牌掌控一切”的日子了。中国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全球市占率,今年已经加起来超过55%,直接压满了世界舞台。韩国这边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虽说合计还有16.4%的份额,但和去年的数据一对比,立马掉了5.4个百分点。保时捷这种本来打算“独立自主”的品牌,也只能随大流抱大腿,不然还真玩不转市场的节奏。
全球年度产能排行榜更是血淋淋。宁德时代头牌,比亚迪第二,LG新能源第三,SK On第五,三星SDI第八。韩国企业坐不住了,还找现代汽车集团合作搞电池安全技术升级,到了拼“技术活”的地步。这也是没办法,为了保持竞争力,各种协议、联名款出炉,只求在中国巨头面前多挣点脸面。
不过说实话,保时捷这步棋虽然不是“技术封神”,也未必是战略失败。现在大环境变了,汽车越来越依赖软件、电池、生态系统,什么都自建,说不定最后反而拖累了主业。电池研发算钱算人算时间,开头投入大到离谱,后续还得面对原材料涨价、供应链波折、技术迭代风险。像保时捷家这样的豪车厂,精力有限,优势其实还是在“整合和体验”,毕竟买保时捷的人,最终还是冲着性能和品牌来的,电池哪产的其实不一定那么重要。网络上不少粉丝提出质疑,怕保时捷“丧失核心竞争力”。但是你反过来看,苹果手机如今所有零部件都是世界各地拼出来的,依然卖得风生水起。汽车厂玩供应链,也是对抗时代浪潮的方式罢了。
但是,总有些人的“技术情怀”要破灭了。曾经以为欧洲豪车能用自家之力,造出独一无二的超级电池,结果还是要外包,要跟宁德时代和LG这些跨国巨头合作。这是不是也算一种“精致的失败”?又或者说,是恰到好处的市场调整?没人能说得清。这年头,有梦的人很多,可做梦太累,有时候认清现实反而更从容。
可有个问题必须扔出来,保时捷放弃电池自研这事,真的对咱们普通用户有什么特别大的影响吗?其实说到底,电池的技术升级不管是谁开发,最后都还是要拼实际体验。续航是不是实打实的,充电速度够不够快,安全等级高不高,实用比花俏重要。一台Taycan装了宁德时代的电芯,和德国本土的有啥差别,说不定跑起来反而还更牛。电池安全技术这种事儿,就像炒菜一样,不在乎锅是哪里造的,重点是在于火候和料。世界太卷了,每家都想分块蛋糕,结果最后成了产业“互补大联盟”,听起来挺魔幻,但细想也正常。
这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什么?从保时捷放弃自主研发,到整个高端汽车圈对电池外购的集体依赖,再到全球电池厂商相互咬牙厮杀,这个生态变化或许才刚开头。未来几年,谁家电池核心不上点新技术,都要被市场淘汰。韩国企业拼安全技术,中国企业拼规模和降本,日本厂商还在憋着“黑科技”。保时捷买谁家的,更多是“市场选择”而不是“技术崇拜”。自研已不再是“高端标签”,更像是“情怀滤镜”。
说到这,不知道你怎么看。对保时捷这种顶级品牌来说,电池自研的撤退是一次自我保护,还是迈向商业成熟的标志?大家都在市场洪流里拼生存,本地化变外包,全球供应链联动,一个时代的分水岭,浓缩了无数大厂转型的纠结。哪家电池,更靠谱?哪个品牌还敢自己干到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