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下午,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热闹非凡,一场关乎汽车行业未来走向的高规格思想盛会——2025汽车先锋思享荟正式拉开大幕。全国300多位政府官员、行业大咖、企业高层,还有一大群专业观众和媒体,齐刷刷赶来,整个场馆里都是一股“专家请就位,老司机上台说话”的氛围。
这次盛会有个不小的背景——中国汽车行业电动化差不多到了平稳期,“风口”不再天天换新花样;但智能化这个新竞技场才刚敲锣打鼓开局。L3级自动驾驶、城市里跑的无人出租车,各种智能尖货说干就干。政策上,霸王条款升级,法规紧锣密鼓,AI大模型、算力、传感器这些风头正劲的新词组,正把造车人从四面八方硬是拖进同一个“新圈子”里。不仅如此,国际合作、市场开拓这些老大难问题,也不知道哪天会被哪只“黑天鹅”搅上一搅,叫人一个头两个大。
车圈变天有多快?数据可不会撒谎。新车发布量同比涨了三成,平均售价却掉了10%。年销量在涨,整个行业的利润率却一路下滑。智能驾驶本地政策一年顶美国一年十年,但在执行和细节上,还真不如对方靠谱。这些冷数据背后,藏着楚河汉界、暗流涌动。有人呼吁:技术要自研,垒起高墙;有人说:与其闷头搞黑科技,不如找准用户最疼的点,做点实在靠谱的活。还有“科技平权”,究竟能不能让所有用户都沾光?智能驾驶花大价钱免费送功能,谁能长久?企业之间该自给自足还是抱团取暖,未来是百家争鸣还是一家独大?这些问题成了会上绕不开的话题。
现场主讲的都是一线大咖。比如有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头面人物,有高校数据科学重磅教授,还有奇瑞、岚图、一汽奥迪等知名品牌高管,个个身经百战。大家轮番上台,从政策、研发、用户、生态等不同视角深度切分当下热题,没有绕弯子,直接上干货。有的说,技术创新势在必行,不下苦功就淘汰;有的力挺“场景驱动”,不解决老百姓真需求,只会自娱自乐。对“科技平权”,有人谨慎,有人乐观。细想想,许多观众和媒体人,现场边听边拍照记录,恨不能把他们的金句全都记下来。
论坛还有几场群英荟萃式的对话,气氛颇为热烈。一边是全栈自研型企业,卯着劲砸资金、拼团队,就盼着产业主动权都揽入怀中。另一边是技术联合派,和科技公司绑定,劈里啪啦组合拳,快速提升智能体验。谁会笑到最后?在新赛道上,究竟是“村里男孩逆袭”还是“百年老厂厚积薄发”?圈中人谁心里也没底,大家观点针尖对麦芒,光是听他们你来我往,就让旁观者直呼过瘾。
别以为只有造车的能来发言,像高德地图、小红书这些出行和拿数据的,也被请来头脑风暴。在AI、大算力、车联网融合的大背景下,主机厂当家作主还是重度依赖供应链?数据、场景到底跟谁走?连供应链的专家们都说,生态模式再当前分化,“一统天下”还真没那么快。你方唱罢我登场,谁都说得头头是道,最后骗不到数据,得靠真本事见分晓。
说到大会的风头大戏,要属“智輅奖”颁奖了。这个奖项今年吸引了一百多家科技企业参与,60个科技成果过五关斩六将,最终27项脱颖而出,拿到了年度大奖。按大会规则,颁奖有序,实至名归。那些获奖的公司和团队,无一不是戮力创新、实地落地者。有人感叹,拿奖易,坚持创新难,每份荣誉背后,都是一帮人在折腾、试错、二次推翻再重来。
与会的嘉宾们金句不断,不论是“技术加速驱动、场景不离地气”、“智能时代终结并非神话,只要勇于自我革命”,还是“抱团取暖终不会取代真本事”……都实打实地勾勒出一个加速转型、风险并存的车圈现实。
其实在这一锅大杂烩里,无论是市场红海还是技术摩天楼,故事的主语始终没变——变革。行业的弦拉得很紧,技术、场景、资本轮番登台唱戏,但想跑得久,还得静下心修炼内功。会上各种观点交错碰撞,看似针锋相对,其实都在用自己的“解法”拆解同一道题:如何在智能化转型的换挡时刻踩准节奏、绘好大图?该守成还是取势?该全栈自研还是开放共赢?谁都没有绝对标准答案。慢就是退,快也容易翻车,既得赚吆喝,又得看腰包,行行都在“边走边看”。
仔细琢磨,变革的主战场也在慢慢转移,有人押注技术深度,有人试图用场景包容所有问题。数据是座金矿,也有人说风险伴随每一笔账目浮动。会场外,人声鼎沸,会场内,见解碰撞。一番热闹之后,高手之间的弈棋,总归要归于现实的落子。
终场之际,没有人给出标准答案,也没有谁砸下“终极一问”。但场上的热度证明,这场“换挡时刻”的大讨论远未结束。未来怎么变,智能汽车靠什么领跑,或许每个旁观者、玩家都在心里有了自己的算盘。不管是“扶摇直上”的新势力,还是“稳扎稳打”的老巨头,谁也不想被淘汰,谁都憋着一股劲,等着在下一轮洗牌里占据一席之地。
这个大会,还真是给汽车江湖添了不少柴火。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