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美股盘前涨近5%,Q2营收翻倍亏损收窄63%

小鹏汽车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的发布,无疑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罗生门”:营收翻倍、亏损大幅收窄、毛利率创历史新高,这些数据本应让投资者欢欣鼓舞,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低于市场预期的第三季度业绩指引,导致其美股盘前股价应声下跌。这种看似矛盾的“喜忧参半”,绝非小鹏汽车的孤例,它尖锐地揭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高速增长表象下,被“内卷”裹挟的深层“价值罗生门”:规模与利润的悖论,以及短期市场份额与长期品牌价值构建的激烈冲突。
小鹏汽车(XPEV)股价走势图(2025-08-16 04:00)

小鹏汽车在第二季度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总收入达到182.7亿元人民币,同比激增125.3%,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汽车交付量更是达到103,181辆,同比飙升241.6%,环比增长9.8%,同样刷新了单季度交付纪录。更关键的是,其毛利率攀升至17.3%,汽车毛利率也达到14.3%,较2024年同期增长7.9个百分点,实现了连续八个季度的改善。净亏损大幅收窄63%,至4.8亿元人民币,现金储备高达475.7亿元人民币,为业务扩张提供了充足弹药。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对此信心满满,宣称公司已在2025年全面完成了智能化和电动化新一代技术平台的升级,与竞争对手拉开了技术代差,这将使其大产品周期产生更强势能,加速规模增长。然而,市场对第三季度业绩指引的冷淡反应,恰恰撕开了光鲜数据下,盈利模式脆弱的现实。公司预计第三季度交付量为113,000至118,000辆,营收在196亿元至210亿元人民币之间,均不及市场预期。

这种“罗生门”的症结在于,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激烈的“价格战”中,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其核心矛盾是短期市场份额的疯狂追逐,正在透支企业长期价值。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张永伟一针见血地指出,新能源汽车要尽快摆脱“内卷式”竞争,通过产品创新实现差异化。当前,中国汽车制造业利润率已从2017年的7.8%骤降至2024年的4.3%,即便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庞大市场,也难以摆脱利润率持续承压的怪圈。小鹏财报中研发投入高达22.1亿元,同比增长50.4%,高额投入的成果固然是技术代差的拉开,但在“内卷”下,技术优势能否转化为可观利润,而非仅仅是维持市场份额的“军备竞赛”,成为其价值实现的关键拷问。德国ADAC(全德汽车俱乐部)对中国新能源车型的测评,如比亚迪Atto 3(元Plus)、海豹、蔚来ET5T等,肯定了中国品牌在动力、设计、空间、操控甚至舒适性方面的产品力,ET5T甚至获得了1.9分的最高评价,比特斯拉Model 3的2.1分更高。然而,ADAC对中国车企的质保和售后服务体系仍存疑虑,这恰恰反映出中国车企在价值链高端环节的短板——即便是技术领先,若无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也难以在全球市场建立起持久的品牌信任和溢价能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从“规模发展”转向“价值创造”的深水区。小鹏汽车的“罗生门”警示全行业:单纯依靠销量堆砌的增长,若不能转化为健康的盈利能力和全球化的品牌影响力,终将难以为继。摆脱这场“价值罗生门”,中国车企必须跳出“内卷”泥潭,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以用户价值为导向的差异化竞争力,并在全球市场加速品牌和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意味着,企业不仅要继续在智能化、电动化技术上投入,更要思考如何将这些技术转化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溢价,如何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效率,如何构建全球化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壁垒和地缘政治风险。

“价格战的终点,是价值战的起点。”这不仅仅是一句警句,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生存法则。那些无法在“内卷”中找到独特价值定位的企业,最终将被市场无情淘汰。而那些能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盈利能力,并成功走向全球的中国车企,才能真正穿越“危”与“机”的迷雾,驶向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蓝海,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真正引领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