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汽-大众长春基地的生产线悄然撤下揽巡的装配程序,这款曾被寄予厚望的中大型SUV正式走完了不足两年的生命周期。从2022年10月高调上市时的第2500万辆里程碑车型,到2024年月销不足3000辆的惨淡收场,揽巡的遭遇堪称传统燃油车转型期的典型样本。
销量断崖背后的市场警讯
打开中大型SUV销量榜单,揽巡的名字早已消失在TOP50之外。2024年1-8月其累计销量仅20639辆,同比暴跌33.16%,8月单月2721辆的成绩,甚至不及比亚迪唐DM单周销量。这样的市场表现,为一汽-大众按下停产键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
深入分析销量曲线会发现更触目惊心的事实揽巡的月销峰值停留在2023年12月的4566辆,此后便开启自由落体模式。对比同平台的姊妹车型揽境,后者同期销量始终保持在月均4000辆以上,这种同根不同命的差距,暴露出揽巡产品定位的根本性问题。
在终端市场,经销商早已用骨折价释放预警信号。北京某4S店销售经理透露去年底就开始清库,380TSI四驱版最高优惠7.5万,裸车价跌破23万。即便如此,到店客户仍被隔壁展台的ID.6和途昂分流。这种降价也救不活的窘境,印证了汽车行业的黄金法则——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
错位竞争的三大致命伤
如果说销量是结果,那么产品力与市场需求的错位才是揽巡溃败的根源。通过对比主流竞品,可以清晰看到其在三个维度的结构性缺陷。
空间实用性陷阱 主打大五座的揽巡轴距达2980mm,却陷入比7座小、比5座贵的尴尬。二胎家庭用户更倾向选择汉兰达等真7座车型,而年轻消费者则被冠道等标准5座SUV更低的价格吸引。某汽车垂直平台调研显示,实际到店客户中,超60%因第三排刚需转而选择竞品。
技术代际落差 其EA888 2.0T发动机+7速DSG的组合虽稳定,但面对新能源竞品已显疲态。比亚迪唐DM-p可实现4.3秒破百、亏电油耗5.5L/百公里,理想L7标配双电机四驱和空气悬架。反观揽巡,380TSI版本破百需8.4秒,实测油耗高达10.2L,在油价破9元的时代,这种差距被急剧放大。
智能化体验断代 当新势力车型标配NOA导航辅助驾驶、四音区语音交互时,揽巡仍停留在选装L2级驾驶辅助的阶段。车主口碑反馈显示,其车机系统卡顿、语音识别率低等问题长期未解决,与大众ID系列搭载的MOSC 4.0系统形成鲜明对比。
转型阵痛中的战略抉择
揽巡的退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大众集团电动化转型的必然结果。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倒逼品牌加速调整产能,一汽-大众2024年已关停部分燃油车生产线,将资源倾斜向ID.系列。值得注意的是,揽巡海外原型车(大众Tavendor)在北美市场同样面临停产,印证这是全球战略而非区域决策。
行业分析师指出,大众正效仿比亚迪油电同价策略,通过收缩燃油车阵容为ID.7等电动车型腾出定价空间。这种断腕求生的选择虽残酷,却是传统车企转型的必经之路。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纯电/插混中大型SUV销量同比增长超60%,而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正以每年约15%的速度萎缩。
时代洪流下的启示录
揽巡的大五座设计理念其实精准击中了二胎家庭对舒适性的需求,可惜生不逢时。当前市场中,问界M7、小鹏G9等车型正以冰箱沙发大空间延续这一思路,只是换上了电驱和智能座舱的新衣。
对消费者而言,若预算20-30万且偏好燃油车,现阶段抄底清库的揽巡仍是不错选择;但若看重长期用车成本和技术前瞻性,同价位的插混或增程式SUV显然更符合趋势。揽巡的退场,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汽车产业百年变局中所有参与者的抉择与命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