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有些车一个月全国才卖出去几台?我朋友圈刷到这个数据时,差点把刚喝的咖啡喷屏幕上。
月销个位数的车,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可现实就是这么魔幻。615款在售车型里,倒数十名加起来11月总共才卖了20台,平均每款车2台,这数据看得我都想给车企老板寄点安慰奶茶。
更扎心的是,买了这些车的车主,现在心里是什么滋味?
惨淡销量背后的“翻车现场”
说起这些销量惨淡的车,背后的故事比悬疑小说还精彩。有的是设计师脑洞开太大,搞出来的东西消费者看不懂;有的是价格定位离谱,30万的车非要卖50万,当消费者是”人傻钱多”?
拿某豪华品牌的轿跑SUV来说,外观确实前卫,内饰也豪华,但月销连两位数都没摸到。朋友去4S店看车,销售小哥哭笑不得:”哥,您是第三个这月来看这车的,前两个都是来拍照发朋友圈的。”
还有一些车型,技术确实先进,但超前得有点”不接地气”。消费者还没适应,厂家就急着推未来概念,结果把自己推进了销量深坑。
车主心态:从得意到怀疑人生
买了这些冷门车的车主,心路历程堪称”大型翻车现场”。刚买车那会儿,开出去都有种”独孤求败”的感觉——路上绝对撞不到同款,回头率百分百。
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去修车,师傅都得现学现卖;想换个零配件,4S店说”这个得从总部调货,您先等俩月”;朋友聚会聊车,别人都在比油耗、比加速,你只能在旁边默默刷手机。
认识一哥们,去年花40多万买了款进口小众跑车,当时觉得自己品味独特。现在想卖车,二手车商看一眼就摇头:”兄弟,这车太小众了,收了也卖不掉,要不您再开两年?”
最尴尬的是保值率。热门车型三年能保值60%-70%,这些冷门车可能30%都保不住,买车变成了”一次性消费”。
品牌的“求生欲”与市场现实
车企面对惨淡销量,也是各显神通。有的开始疯狂促销,优惠幅度大到让人怀疑是不是标错价;有的干脆停产转型,”及时止损”;还有的死撑着不降价,坚持”品牌调性”。
但说实话,消费者现在都精明着呢。新能源车卷得飞起,20万能买到的配置和性能,凭什么要花40万去买个”小众情怀”?市场就是这么现实,情怀抵不过性价比。
某造车新势力的朋友私下吐槽:”我们当初想做中国的保时捷,结果消费者更想要中国的特斯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打脸。”
买了冷门车,真的后悔吗?
有意思的是,采访了几个冷门车车主,答案还真不一样。
一位买了某欧洲小众品牌车主说:”后悔?那倒不至于。虽然修车麻烦点,但这车开着真舒服,而且独特性没得说,我就喜欢这种’与众不同’。”
另一位车主就比较实在:”说不后悔是假的。当初想装文艺,现在发现还是实用主义香。下次换车,我就买那种月销过万的’大路货’,省心。”
还有车主调侃:”买这车最大的好处是,再也不用担心停车找不到自己车了,整个停车场就我这一辆。”
从车主反馈看,真正后悔的不多,但都承认选择冷门车确实需要承担更多”隐性成本”——时间成本、维修成本、心理成本。
市场教育:小众不等于失败
其实,销量惨淡不代表产品失败。有些车是真的超前,市场还没准备好;有些车是定位精准,本来就不走量;还有些车是品牌试水,为了积累技术和经验。
2024年这个时间节点,新能源转型、智能化升级、消费降级多重因素叠加,整个车市都在洗牌。今天的冷门车,说不定就是明天的爆款灵感来源。
写在最后
所以,如果你身边有朋友开着月销个位数的车,别急着劝他”早点换车”。也许人家享受的就是这种独特体验,也许这车确实有你不知道的闪光点。
但如果你正在考虑买这样的冷门车,记得问自己三个问题:你能接受高维修成本吗?你在意保值率吗?你真的需要这种”独特性”吗?
想听听大家的想法:你会为了与众不同选择冷门车,还是更愿意跟大部队选择热门车型?评论区聊聊,说不定能帮正在纠结的朋友做个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