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补贴+价格腰斩,油车销量上涨13.5%,燃油车用三招扳回一局

2025年的中国车市上演了一场戏剧性反转:当舆论普遍认为电动车将快速取代燃油车时,传统燃油车却以连续四个月销量正增长的姿态强势回归。

政策补贴+价格腰斩,油车销量上涨13.5%,燃油车用三招扳回一局-有驾

9月燃油车销量突破100万辆,同比增长6.4%,而新能源渗透率亦高达57.8%。 这场“油电共进”的格局并非偶然,是政策红利、价格战与技术革命共同作用的结果。 燃油车用行动证明,它的退场远未到时侯。

政策补贴+价格腰斩,油车销量上涨13.5%,燃油车用三招扳回一局-有驾

国四报废补贴点燃换车热潮

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首次将国四排放标准燃油车纳入补贴范围,2.0L及以下排量车型报废可获1.5万元补贴,置换补贴最高1.3万元。 这一政策直接激活了存量市场的换购需求。 成都市因补贴力度领先,多次成为全国燃油车销量冠军。

同时,2026年新能源购置税减半的预期,反而促使部分消费者转向燃油车以规避未来购车成本上升。 政策与市场预期的碰撞,让燃油车在过渡期抓住了时间窗口。

燃油车降价幅度碾压电动车

价格成为燃油车最锋利的武器。 2025年9月,燃油车平均促销力度高达23.9%,连续10个月维持在22%以上,远超新能源车10.2%的优惠幅度。

北京现代ix35等车型降价超4万元,日产轩逸跌至6-7万元区间,大众帕萨特优惠超5万元,甚至豪华品牌降价幅度突破10万元。

“一口价”模式进一步放大了价格优势。 上汽通用等品牌推行全国统一透明售价,消除了消费者比价顾虑。 有4S店销售透露,政策实施后门店成交量上涨两成。 这种简单直接的策略,精准击中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痛点。

政策补贴+价格腰斩,油车销量上涨13.5%,燃油车用三招扳回一局-有驾

燃油车撕掉“落后标签”

燃油车通过“油电同智”战略实现了产品力跃升。 上汽大众9月推出的途观L Pro搭载IQ.Pilot智驾系统,支持无图城市NOA功能,覆盖全国50城,泊车成功率达92%。

奔驰GLC 2025款燃油版搭载高通8295芯片,算力提升8倍,L2++级辅助驾驶高速变道成功率超95%。

智能化改造成本优势成为关键。 行业数据显示,燃油车智能化升级成本比电动车低10%-15%,且无需承担电池溢价。

东风日产天籁作为首款搭载华为智能座舱的燃油车,既保留了内燃机的成熟可靠,又实现了语音交互、车机互联等智能体验,精准抓住了“想要智能但担忧续航”的消费群体。

燃油车的不可替代性

尽管全国充电桩数量已超1800万个,但公共充电网络布局仍不均衡。 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充电桩覆盖率不足30%,高速公路高峰期“人等桩”现象频发。

在西藏阿里地区,加油站密度是充电桩的20倍,燃油车在长途、重载、低温场景下的适应性仍是电动车难以比拟的。

市场分化趋势明显。 一线城市新能源渗透率已超60%,三四线城市燃油车份额持续稳固。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李颜伟指出,部分消费者对电池安全性的顾虑,让智能化燃油车成为折中优选。

从“全面电动”到“油电并行

面对市场变化,车企快速调整战略。 吉利汽车CEO淦家阅明确表示“燃油车板块不仅不会收缩,还会继续加强”;长城汽车发布“泛内燃机战略”,一汽-大众坚持“油电混共进”。 国际品牌同样转向,保时捷暂停纯电计划,加大内燃机技术投入。

合资品牌成为“油电共进”的典型代表。 2025年上半年,一汽丰田销量增速达16%,一汽-大众、上汽大众销量分别增长3.5%和2.3%。 这些企业通过燃油车利润反哺电动化转型,形成了双线作战能力。

油电之争的“最大公约数”

插电混动(PHEV)和增程式车型成为连接燃油与纯电的桥梁。 2025年8月,混动车型销量同比增长42%,占新能源销量的38%。 奇瑞鲲鹏混动系统将油耗拉入“2时代”,长安新蓝鲸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6%。

混动技术既解决了续航焦虑,又降低了使用成本,成为政策与市场之间的平衡点。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韩志玉预测,到2030年,中国市场60%的新车仍需内燃机,其中增程与插混渗透率有望突破40%。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