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与小鹏携手突破技术壁垒,国产车首次掌控全球话语权

——大众汽车和小鹏汽车正式宣布,再度携手深入合作,电子电气架构技术领域的那道门槛,眼看着被两家巨头一点点拆掉,谁都不敢说这事没份量吧。

大众与小鹏携手突破技术壁垒,国产车首次掌控全球话语权-有驾

瞅着汽车圈传来这一消息,许多人心里估计就琢磨,“大众都找上了小鹏?到底谁占了谁的便宜?”也有不少小伙伴暗自咬耳朵,国产车是不是彻底翻身了?技术输出,这几个字,混迹车圈久了的人都知道,分量不轻啊。

说到底,大众和小鹏这次的协作动作,从联合开发,到股权投资,到技术框架跟战略采购,步步为营,看的不是表面下的风平浪静,而是汽车行业暗流涌动的格局转折。到底谁给谁打工,谁帮谁赚了大钱?真真假假,等着逐渐揭开。

其实回头看之前几年,一提中国汽车,大家脑海里跳来跳去的关键词都是“学习国外”,仿佛技术都是舶来品,再自主研发那一块总有人摇头。德国车的牌面,早就在人们心里刻下大写的“靠谱”,而国产品牌给大众供技术?一年前有人说这话,估计得被群嘲“是不是想太多了”。

大众与小鹏携手突破技术壁垒,国产车首次掌控全球话语权-有驾

不过小鹏这波,是真的让人有些刮目相看。不是单纯卖车——那叫出货量——而是把自己的电子电气架构,直接输出到大众在中国的所有燃油、插电混动和纯电车型。你品,这不就是把“核心技术”堂而皇之地拿出来秀肌肉?大众集团(中国)大大贝瑞德都说了,2027年起,CEA架构将覆盖整个大众在华燃油车型。这不是嘴上说说那么敷衍,是真上规模、真动筋骨。

那到底什么是这玩意儿?说白了,就像是这辆车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电子电气架构这家伙,直接决定着车辆是不是智能、是不是反应快、能不能跟更多花样设备无缝对接。过去那些“手动转方向盘”的自信到了智能新时代没那么顶,互联网、大数据、自动驾驶这些新潮玩意儿全赖电子电气架构“接管”。

大众这一手,要不是踩得准点,谁敢让几十年绝世传承交给后来者升级?背后有什么故事?一来是中国市场实在太卷,德系老品牌在电动和智能方面还真有点跟不上。你说技术壁垒吧,过去是铁门,现在是一群小鹏们在敲门,大众知道,跟国内新势力“硬刚”不划算,于是技联联盟先拉起来,大家优势互补。

大众与小鹏携手突破技术壁垒,国产车首次掌控全球话语权-有驾

回头扒扒合作历程,别以为今年官宣就算新鲜事,其实人家都不止一次铺垫了。去年7月,双方签完长期技术框架协议,大众直接掏出7亿美元买下小鹏股份,小鹏B级纯电动车型共研,谁能想到,原先中国汽车追着德国技术,反手一招“你出钱,我给技术”,味道一下就变了质。

再到今年2月,战略技术联合协议落地,还搞了联合采购计划。意思就是,两家以后谁家造东西能合着用,不管是数据还是零件,都想办法给用得更精。这不是简单联名,而是深度绑定。

4月的那一单,直接砸到电动平台核心。可以说,每一期合作,都是技术升级再拔高一层。尤其最新一个协议,已然不止面向电动车型,连燃油、插电混动都要让小鹏那一套“灵魂科技”去武装。这事搁历史里,是不是有点“逆袭德意志”的即视感?

跳回市场层面,小鹏自己的成绩也没给大家掉链子。2025年头七个月,小鹏交付新车二十三万三千九百零六台,同比暴增270%。7月那一个月,单月交付新车三万六千七百一十七辆,增长229%,创下历史新高。这交付量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路上多了成千上万开着小鹏的司机,用户认可度直线上升。比起以前“国产就是差点味”,现在都成了市场主力军。

那中国汽车技术到底有多厉害?汽车行业协会的大佬许海东说了,中国新能源车技术现在领先全球5到10年(听到这句话,隔壁的某些人怕是要默默掉点头皮了)。小鹏能跟大众联手,核心还在真正掌握了下一代技术,而不是一味模仿。从迪斯、贝瑞德到各路高管,都在给小鹏投资、点赞。

行业确实步入了新阶段。中国车企不光能卖,能造,能搞智能,甚至连外国巨头都得掏钱买你的方案。

让人联想到当年的手机市场,华为、小米们拼到后来,苹果、三星都得琢磨怎么合作。汽车圈终于轮到国产“技术输出”做主角了。

这么一波操作下来,大众在中国市场的主力阵容,不管是燃油还是新能源,都要吃到小鹏“智能蛋糕”。而小鹏的人气和认知度,也会被大众品牌那一大批忠实用户给带飞。双方是肉夹馍和辣条双向奔赴,谁都不寂寞。

不过也有人担心,国产技术被国外吸收,是不是就要失去自主优势?小鹏和大众的合作,究竟是国产品牌被吸干了还是真当上了带头大哥?其实仔细想,技术都在国内手里攥着,输出的不是单纯一套方案,而是整个行业的新秩序。

大众与小鹏携手突破技术壁垒,国产车首次掌控全球话语权-有驾

可能你一开始觉得,大众绝对是主导者。然而,现在却有了中国汽车品牌话语权。比如,大众集团中国市场要更新燃油车型,还是得看小鹏这边技术怎么“出货”。而且合作里,包括了技术架构、联合采购、股权投资,谁会想到老牌德系品牌居然要搭国产新势力的便车?

说到底,中国汽车这波技术崛起,背后也是消费升级和市场淘汰。以前买飞度、桑塔纳的人,现在都在想着用一辆更智能、更省油、更能搞定生活的车。小鹏以智能化和网络化打江山——自研芯片、数据迭代、自动驾驶,每一样都是大众要“吸收营养”。

而大众也不会傻到“躺平”。它在中国市场深耕已久,研发体系、营销渠道、用户基数依然强悍,用小鹏的技术,是要拱火加速自己的转型。双方都有自己的算盘,都想在新格局站稳脚跟。最后,谁的肉吃得多,看合作进展和行业新变局。

有意思的是,这场合作产生的不只是技术交换,更是中国汽车行业集体升级的号角。你看,根本不是谁把谁收编,而是携手打开行业新局面。未来甚至说不准,别的国产品牌会不会也接连杀出,成为下一个技术输出担当?行业趋势已经改写了“世界汽车格局”,不是单纯“德国技术=行业风向标”的年代。

当然,事情也不是只有光鲜面,市场卷到极致,未来会不会出现“技术内耗”或者竞争过于激烈的情况?还有待观察。但目前来看,大众与小鹏强强联手,真正让国产品牌从追随者变成行业的弄潮儿。

盘点整个过程,不得不说,这场签约意味着国产车企在技术上不再唯唯诺诺,开始拿核心技术做步兵,攻下外资高地。以前都说中国汽车要长脸,现在看人家已经开始“输出技巧”了。这格局变得太快,以后谁敢小瞧国产智能?

这场合作,是中国汽车品牌集体高光,也是世界汽车版图重新洗牌的信号灯。小鹏和大众,不只是技术伙伴,更是未来车市的双擎驱动。

结尾要说,未来国产汽车技术是不是会成主流,能不能走向全世界?小鹏跟大众这次的case,已经让“技术输出”成为新常态。但合作背后,还是要持续创新;光有一次签约不够,行业趋势得靠一帮企业长期努力,多元竞争。

所以,新格局才刚拉开序幕,到底谁会成为行业“王者”,没到最后一刻还真说不准。我们这些用户、吃瓜群众,不妨继续关注,看国产品牌是不是能一路高歌,把中国汽车带到世界顶点。

这次你怎么看?国产汽车技术崛起,是巧合还是实力?小鹏和大众的“联手”,会不会成为未来汽车圈的新模板?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