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牌就转卖?全国数千家车商玩起新套路,消费者成了冤大头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二手车市场出现了一种怪象:刚从4S店开出来的新车,连磨合期都没过,就堂而皇之地挂在二手车平台上甩卖。里程表显示的数字少得可怜,方向盘上的塑料膜还崭新着,可车主却急吼吼地要出手。这是咋回事?难道买车的人都疯了,还是这背后藏着什么猫腻?

长城汽车的掌门人魏建军前段时间就公开点名这事儿,说全国至少有三四千家车商在干这营生。你随便打开卖车的App翻翻,满屏都是“准新车大甩卖”、“塑封都没拆的二手车”,价格比新车便宜好几万。比亚迪的某款热门车型能便宜五万多,沃尔沃的中大型轿车直接打到六折,看起来像是天上掉馅饼,可实际上全是陷阱。

刚上牌就转卖?全国数千家车商玩起新套路,消费者成了冤大头-有驾

这门生意的源头,得从车企现在的生存状态说起。汽车行业现在竞争激烈到什么程度?各家车企不光比月销量,连周销量都要拿出来较劲,就像学生时代比考试成绩一样,谁落后了就得被同行笑话。问题是市场就那么大,真实需求摆在那儿,车子卖不动怎么办?库存堆得满满当当,经销商的停车场都快塞不下了。

数据显示,整个行业的库存达到了304万辆,换算成资金就是4560亿被压着动不了。经销商每天看着这些车发愁,厂家又天天催着要业绩。没招了,只能想歪点子。他们想出个办法:先把新车用公司名义买下来上牌,算作“已售出”,销量数据瞬间漂亮了,厂家的返点也能拿到手。转过头再把车低价甩给二手车商,虽然亏钱,但总比完不成任务被罚款强。

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挺吓人的,只有不到三成的经销商完成了销售任务,超过一半都在赔钱。更要命的是,七成多的车都在“倒挂”着卖——啥意思呢?就是卖一辆亏一辆,进价比售价还高。可品牌方不管这些,该分配的任务照样分配,完不成就扣钱。经销商被逼到墙角,只能自掏腰包把车买下来,再当二手车九折抛出去,典型的左手倒右手。

刚上牌就转卖?全国数千家车商玩起新套路,消费者成了冤大头-有驾

这里面还有更深的门道。这些“伪装”成二手车的新车,能拿到国家给的以旧换新补贴,每辆车大概两万块钱。拿完补贴后,车商们又把车拉到港口,运往中亚、俄罗斯或者非洲。既能享受出口退税,又能赚取差价,简直把政策的空子钻了个遍。山东有个做这行的老板,一年就靠这个模式出手了两百多台车,净赚上百万。

去年一整年,咱们国家出口了44万辆二手车,其中八成都是这种“准新车”。表面上看是促进了出口,实际上就是拿着补贴在外面低价甩卖,把国家的好政策给玩坏了。

刚上牌就转卖?全国数千家车商玩起新套路,消费者成了冤大头-有驾

最倒霉的还是那些想省钱的买车人。杭州有位老哥就吃了这个亏,看中一辆“零公里二手车”,价格确实便宜,就痛快买了。结果开了没多久轮胎爆了,这才发现随车配的充气设备早被人拿走了,只能花钱去修理厂处理。更坑的是新能源车,原厂给首任车主的终身质保,一过户就变成普通的八年质保,相当于花钱买了个“缩水版”的新车。

有些车虽然里程表上显示为零,实际上在展厅当过展车,车门把手都被摸得没光泽了,座椅上也有使用痕迹,只不过被商家收拾得看不太出来。买家以为捡了便宜,实际上买了个“样品车”。

这种操作把整个行业都搞乱套了。正经做二手车生意的商家利润下降了一成多,因为客户都跑去抢那些“准新车”了。车企为了把亏掉的钱补回来,开始在制造成本上动脑筋,能省的地方就省,钢板能薄点就薄点,零件能少装就少装。连研发工程师自己都担心,照这样下去车的品质能好到哪儿去?

刚上牌就转卖?全国数千家车商玩起新套路,消费者成了冤大头-有驾

国外市场也被这波操作给搅和了。比如在阿联酋,某品牌的中型轿车官方售价是39万人民币,可“零公里二手车”才卖22万,直接把品牌形象给砸了。当地人都在问:为啥正规渠道买的车比二手车贵那么多?你让品牌方怎么解释?

好在相关部门终于注意到这事儿了。商务部把各大车企的负责人叫去开会,沈阳、云南武定等地也开始严查这类行为,还搞了车架号追溯系统,防止有人调表作假。不过说实话,只要车企还在追求虚假的销量数字,这个漏洞就很难彻底堵上。

现在的情况就是:车企在刷数据装门面,经销商在台上演戏,二手车商在中间赚差价,最后买车的人成了冤大头。看起来各方都有好处,实际上整个行业都在生病。

刚上牌就转卖?全国数千家车商玩起新套路,消费者成了冤大头-有驾

车企得明白一个道理:数据再好看也只是数字,消费者心里都有杆秤。想买车的朋友也别光盯着便宜,天上不会掉馅饼,价格低得离谱肯定有问题。车是拿来开的,不是拿来玩数字游戏的。照这样折腾下去,迟早会像当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那样,把自己的招牌给砸了。

你身边有没有人买过这种“准新车”?或者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